近年来,为保证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柞水县不断加大水土流失治理,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减少面源污染,有效保护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源区水质,实现了“一江清水送北京”目标。
一是健全机制,夯实责任。成立了柞水县“丹治”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及项目实施管理办公室,并与项目镇人民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落实县、镇、部门、村四级负责人包抓任务、工期、质量和管理的“四包四抓”责任制。同时,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林业生态建设、农村能源、扶贫开发等项目集中向“丹治”工程项目区投入,形成了“政府主导、水务搭台、部门唱戏、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对于每个“丹治”项目,都结合当地特点、地形地貌和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注重工程效益,优化工程布局,实行分区设防”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和施工方案,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经济效益,使群众由“要我治”变为“我要治”。
三是抢抓时令,治理生态。将植树造林等项目与“丹治”工程相结合,组织群众开展植树造林、生态绿化大会战,集中在“丹治”项目区植树造林,确保生态治理任务全面完成。同时,强化项目区林草管护,县政府在13条流域落实124名管护人员,林草管护责任得到落实,生态环境得到修复。
四是严格监管,确保质量。健全了“丹治”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严格实行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严把设计、招标、施工、监理、验收等每一道关口,保障工程质量。对每个建成项目,都健全落实“三有”管护制度(即村组有管护制度、村民有管护公约,工程有管护人员),规范工程建后管理,确保工程效益。
五是综合治理,减少污染。将“丹治”工程和村容村貌整治、河道管理等工作相结合,尽量减少面源污染。目前,13条“丹治”流域各村都实现了房屋涂白、圈舍饲养、改灶、改厕全履盖,村容村貌达到了“四化”标准。同时,狠抓河道管理,对乾佑河全面实施了禁采,并推行市场配置砂石资源体制,加强常态化日常监管,各流域“三乱”现象得到根本扭转。
六是规范程序,管好资金。对“丹治”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财务公开和一支笔审批、年度审计。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和拨付审核程序,每项工程按施工单位自验单、验收单、质量评定单“三单”合格发给工程合格证,然后按实际丈量的工程量清单,由建设单位负责人、施工单位领导、监理人员三方签字生效。每笔款项由财务人员审核、部门负责人签字认可无误后方可拨付,杜绝了挤占、挪用、虚列开支现象,做到了账目清楚、手续完备,确保了建设资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