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柞水县坚持以贫困人口为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发展产业为出发点,以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为着力点,产业精准扶贫扎实有效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全县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亿余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0000多个,覆盖79个村(社区)8900余户2.7万余人。
一是创新产业模式,让菜单亮起来。坚持把产业模式创新作为贫困增收的主要途径。创新实施“菜单扶贫、台账管理”的产业模式,采取调查研究列菜单、入户动员选菜单、产业布局下菜单、干部帮扶落菜单四步法,全力推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目前,全县已有1.1万贫困户下单“点菜”9600余份,发展各类短平快产业项目1.2万个。创新“连片推进、带动全县”的主战场示范带动模式,把下梁镇西川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作为全县脱贫攻坚主战场,合力打造30公里万亩休闲农业脱贫产业园,示范带动西川流域4个贫困村整体脱贫,辐射带动全县3000户以上贫困户实现脱贫。创新“产业园区+产业孵化基地+贫困户”入园挣“五金”模式,将贫困户脱贫与园区发展捆绑、挂钩,建设产业孵化基地,让贫困户流转土地挣“租金”、资产入股挣“利金”、入园就业挣“薪金”、承包经营挣“赢金”、领养产业挣“现金”,实现贫困户入园挣“五金”,多渠道、多途径增加收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二是围绕特色产业,让基地强起来。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在深化“三带一创”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实施“三变、三化”,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产业大户+基地+贫困户”等捆绑模式以及“贫困户+贫困户”互惠联营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资金资本化、扶贫精准化,带动贫困户增收。全县已建立品种改良、高产示范、科技培训基地4个,板栗、核桃建园30万亩,生猪、土鸡、大鲵、虹鳟鱼等标准化养殖场20余个。培育和发展中药材种植专业村10个、养殖专业村8个、生态旅游专业村3个,培育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5个、省级休闲农家1家、市级休闲农庄3家,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达到3500人,全县组建合作社、产业协会等涉农经济组织207个,落实产业项目385个,带动贫困户8314户22061人,产业基地规模不断壮大。
三是强化园区带动,让龙头舞起来。坚持以园区为平台,聚龙头、树品牌、拓市场、富农户,按照“园区+龙头企业+公司+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有效引导贫困户参与到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中来,实现了“小群体”与“大龙头”的有效连接。目前,全县规划启动了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生态旅游等10个产业园区,推行“园区+菜单”扶贫模式,将贫困户吸附到产业园区、捆绑到产业链上。已开工建设西川现代农业示范园、卉丰扶贫产业园等园区7个,投入资金8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2亿余元,园区确定菜单项目141个,引入企业、成立各类涉农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121个,通过“园区+支部+贫困户”、“园区+公司+贫困户”、“园区+协会+贫困户”、“园区+能人大户+贫困户”、“园区+电商+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3500户贫困户通过点菜入园生产就业。
四是加大金融扶持,让干劲足起来。按照规划引领、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聚焦脱贫、精准滴灌,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要求,县本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2700万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6%,年增幅达35%。同时,围绕脱贫攻坚项目建设,县财政设立担保储备金3000万元、风险补偿金500万元、农业保险补贴资金1000万元、产业奖补资金1000万元,争取国开行首期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2亿元。目前,我县金融机构共计为1540户贫困农户办理了“农户贷”,下发贷款资金8616.7万元,审批通过66笔2692万元“产业贷”贷款资金,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的企业发展产业资金短缺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