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柞水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路,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前三季度呈现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的良好态势。
一是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2亿元,增长5.4%,其中:农业产值21781万元,增长4.7%;林业产值4236万元,增长16.3%;畜牧业产值19004万元,增长4.0%;渔业产值94万元,增长-3.6%;服务业产值6124万元,增长7.7%。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06元,增长19.2%。
二是畜禽养殖健康发展。全县猪、牛、羊、禽出栏分别为10.1万头、0.3万头、2.8万只、113万只,分别增长0.72%、0.12%、0.56%、0.76%;存栏分别为7.23万头、1.04万头、4.17万只、55.67万只,分别增长0.19%、0.23%、0.17%、0.21。肉类、禽蛋总产量分别达到6510吨、3183吨,分别增长49.18%、10.29%;实现牧业产值1.9亿元,牧业收入6900万元,分别增长4.0%、1.8%,畜牧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力推广压夏扩秋、压粮扩经、压麦扩薯种植模式,粮食作物种植比例进一步优化。全县播种粮食作物17.5万亩,总产达到3.32万吨,增长5.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1.7万亩,粮经比由2011年的7:3调整为6:4。发展脱毒马铃薯种植4万亩、优质紫薯基地1500亩,建设绿色食品基地4500亩、商品蔬菜2万亩,农业内部结构趋于多元。
四是特色产业增收明显。因地制宜发展烟、茶、桑、药、水产等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烤烟3224亩、茶叶基地500亩、桑葚1500亩、花卉1000亩、草本中药材8800亩、水产品养殖170吨,全县板栗、核桃建园2.5万亩。仅烤烟收入将达到900万元以上,板栗、核桃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户均增收2000元。
五是惠农政策全面落实。通过一折通累计兑付各类惠农补贴8169.8万元,其中家电下乡补贴105万元、摩托车下乡补贴72.9万元;陕南移民搬迁群众补助6432.13万元;民生工程社会保障政策性补助10779.9万元,农民转移性收入人均205元。
六是劳动力转移有序推进。通过阳光工程加强农民创业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动劳务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市场中介连接、劳务能人带动输出等措施,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全县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5.4万人,创收3.41亿元。
七是增收空间不断加大。随着6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3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和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各类重大项目工程纷纷落户柞水,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土地、林地和房屋等财产不断增值,开辟了增收新空间,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幅增长。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达到122元,增长9.9%。
八是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完成了2011年陕南移民搬迁15个集中安置点建设,顺利通过省上验收;实施了2012年19个集中安置点、4个整村推进、5个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试点村和6个新农村启动村建设;建成农村户用沼气300余口、小区沼气3个;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4处,解决人饮困难9850人;建设基本农田10700亩,发展灌溉面积9600亩,治理水土流失92平方公里,新修及加固堤防6.5公里,农业基础更加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