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贫困户扶智、扶志更加精准,柞水县采取“四抓四树”的方法,多措并举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一“抓”政策宣传,“树”过好日子的信心。针对有地种、有粮吃、有房住随遇而安型的贫困户,多举措全方位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教育群众摒除依赖思想,树立政策环境好、勤劳人能过上好日子的信心。挑选63名干部组建5支精神文化脱贫巡讲团,巡回贫困村开展“送政策、送文化、送技术”活动33场次,引导贫困群众坚决摒弃“等靠要”思想;利用民居空白墙,在街头巷尾、主要道路、广场等地绘制文化墙,采取多种艺术形式,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扶贫帮困工作成果等内容,制作固定宣传标语120余条,各类宣传展板40余面;开办“柞水脱贫攻坚微前沿”微信公众号,编发《柞水脱贫攻坚快报》,编印精神文化脱贫宣讲资料6000余册,印刷各类脱贫攻坚《口袋书》、《宣传手册》等政策宣传资料2万余份。
二“抓”典型示范,“树”穷则思变的观念。针对“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等靠严重型的贫困户,挖掘身边脱贫示范户的致富典型,采取现身说法式的说服教育促其感化,每季度开展“我发现我推荐脱贫攻坚最美人”评选活动,评选25名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年终将评出“脱贫攻坚标兵”;在柞水县电视台开辟《脱贫攻坚进行时》《记者话脱贫》等栏目,多视角宣传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典型经验、成功做法和典型人物;创新开展贫困户评星定级和诚信贫困户评选活动,进一步树立典型、弘扬先进,不断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三“抓”干部帮扶,“树”市场经济的头脑。针对只会低头种地、不算收入账无经济头脑型的贫困户,在做好政策宣传、技术培训的同时,着力抓好脱贫致富产业项目,根据特长和需求,由政府各职能部门出台贫困户产业发展奖励和补助详细标准,包含种植、养殖、林果、中药、电子商务及其他六大类40余项产业项目,由驻村帮扶工作队采取调查研究列菜单、入户动员选菜单、产业布局下菜单、干部帮扶落菜单“四步法”,调研拟出产业脱贫扶持“菜单”供贫困户“点菜”,县上相应匹配专项扶贫资金、农户贷款、奖补政策等帮扶措施,帮助贫困群众扩大种养规模,增加收益。目前全县1.1万户贫困户通过“点菜”下单,发展各类短平快产业项目达1.2万个,有自主发展能力的贫困户每户至少发展有1个至2个脱贫产业。
四“抓”技术培训,“树”愈挫愈勇的毅力。针对因病、因残、因突发事件、因发展产业受挫丧失信心型的贫困户,大力开展“雨露计划”、“职业农民培训”、“职业技术培训”等活动,加大贫困群众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确保每户贫困户有1人掌握1-2门致富技能,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今年以来受训贫困群众2000多人次,与陕西汽车集团技术学校、陕西航空医科职业技术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贫困户子女可以减免学费就学并优先安排就业。同时,把教育脱贫作为促进贫困人口持续稳定脱贫的强基之策,积极实施教育扶贫工程,严格落实13年免费教育,对贫困户子女实施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至就业的全程帮扶,确保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就业,阻止贫困代际相传。
同时,大力开展“厚德陕西·善行商洛·孝义柞水”活动,在全县各村(社区)推行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制度,以移风易俗为武器,构建新风尚推动贫困群众精神脱贫。同时,包扶干部与贫困群众共商、共建、共担,激发群众“我要发展”的动力,实现各级干部“我要扶贫”和贫困户“我要脱贫”同步合拍、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