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脱贫的根本措施,深化“三带一创”产业脱贫模式,借鉴贵州“三变”经验,创新“支部+X+三变+贫困户”方法,实现了贫困户增收和集体经济壮大的“双赢”。
一是“支部+企业+三变+贫困户”。在开展精准脱贫中,柞水县发挥村支部作用,推出“村企攀亲”行动,29家非公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村48个,投入扶贫资金1778万元,贫困户以土地、房屋、山林等资源入股,带动贫困群众1405人。营盘镇朱家湾村紧扣群众增收致富这个核心,依托境内牛背梁森林公园、锦苑盘谷山庄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济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美丽乡村”三张名片,盘活现有土地、房屋、林山等闲置资源,村支部牵头成立生态旅游开发公司,吸纳“农户贷”入股100万元、土地入股150亩,带动贫困户30户,实现贫困户年均增收4500元,扶持8个贫困户开办农家乐,户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
二是“支部+合作社+三变+贫困户”。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资金扶持、合作社带动”的思路,通过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将财政投入的30%作为集体股,70%量化为贫困户股,促使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土地入股,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乾佑街办车家河村立足于城郊型贫困村实际,以大棚蔬菜、食用菌为重点,村支部牵头成立荣光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以土地入股120亩,资金入股150万元,57户贫困户入社承包经营及参与务工等形式,将全村178户贫困户全部吸附在产业链上,变“输血”为“造血”,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三是“支部+园区+三变+贫困户”。柞水围绕打造“一园十基地”,采取支部创办产业园区的方式,通过土地入股、资产入股、劳务就业、领养产业的办法,带动1225户3138人实现稳定脱贫。全县集体经济50万元的村(社区)有8个,10万以上的有11个。下梁镇金盆村支部将汇生源生态农业公司闲置的30余个大棚租赁回来,采取支部“领”、企业“带”、群众“参”、政策“扶”、产业“脱”的“五合一”精准产业扶贫模式,引进龙腾、鑫满天等4家企业,由企业建设20个标准化养殖厂房,动员和引导20户头脑灵活、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入股,发展鸵鸟、孔雀、火鸡、特色养殖及培育白芨种苗等产业,每户年均增收5000余元。
通过“支部+X+三变+贫困户”产业脱贫模式,发挥了支部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实现了三个效果:一是解决了无经济组织带动的问题。大多数贫困村基础条件差,发展产业无基础,个体发展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差,社会企业不愿承担风险。柞水县发挥党支部“主心骨”作用,以村委会名义成立集体性质的合作社或企业,担当起发展产业带动本村贫困户致富的重任。目前,全县成立村集体性质的合作社49个,占村总数的62%,成立村级集体性质的企业30个,占村总数的38%,实现了全县村村有集体经济组织。二是解决了“死资源”变“活资产”问题。柞水在发展脱贫产业过程中,积极借鉴“三变”经验,贫困户既可以入土地股、山林股,又可以入房产股、现金股,贫困户可以自由选择,把过去闲置的“死资源”变成挣钱分红的“活资产”。曹坪镇银碗村贫困户以核桃树入股到村核桃产业发展公司,公司对全村3000余亩核桃实行划片科管,发展套种油菜、中药材等林下经济,贫困户既可以按树分红,又可以在企业务工挣得双份收入。三是实现了贫困户增收与集体经济壮大的双赢。柞水将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直接用于贫困村集体发展脱贫主导产业,每村按照30-50万元的标准安排,其中30%作为村集体股份,70%作为贫困户股份,既达到贫困户增收,又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老庵寺村投入80万元发展光伏产业,预计年收入10万元以上,其中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贫困群众分红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