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县根据县情,民情以及全县贫困人口的就业现状,创新思路,勇于实践,探索出一套就业创业扶贫之“三建三带”模式,助力该县就业创业扶贫工作。
模式一: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带动贫困户创业就业。以开展的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及“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工作为契机,抓点示范建设四个创业园,同时在全县8镇1办至少建设一个创业(孵化)基地,出台了《就业创业扶贫六项工程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切实加强就业创业扶贫工作的通知》等系列创业就业扶持政策文件,保障了创业基地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通过创业园区及基地的就业创业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工作目标。目前,乾佑街办荣光就业创业扶贫基地、瓦房口镇金台村就业创业扶贫基地、家福乐、大学生等各类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已吸纳了86家创业实体入驻,实现417人创业就业,帮扶246户贫困户增加收入。
模式二:建立岗位开发激励机制,带动贫困户就地就业。通过积极实施鼓励社会力量开发公益性岗位、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及开发特设公益性岗位等三项工程,带动贫困户就地就业。一是依托清洁城镇创建活动,由政府组织开发环卫、园林等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人口实现就业,使222名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就业;二是积极实施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工作,就地就近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共吸纳437人担任村级生态护林员;三是组织实施特设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工作,在全县共特设就业创业扶贫公益性岗位140个, 全县51个贫困村特别设立就业创业扶贫公益性岗位102个,其余20个非贫困村设立就业创业扶贫公益性岗位20个,9个镇(办)就业创业扶贫基地设立就业创业扶贫公益性岗位9个,9个镇(办)认定的就业创业扶贫基地设置就业创业扶贫管理员岗位9人,用于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就业,推动就业创业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模式三:建成产业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户转移就业。大力实施“10+10+50”模式即 “服务十大龙头企业,突出十个重点项目,实施50个建设项目”的任务,重点打造西川就业扶贫示范园区及镇办的产业扶贫基地,支持贫困户就近入园变身“产业工人”。目前,西川红豆杉就业扶贫基地、木耳小镇、杏坪镇联丰源等产业扶贫基地共吸纳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231人,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及时整合县农业、县扶贫培训资源建立柞水县扶贫学校,围绕产业扶贫基地入住企业的用工需求开展就业扶贫培训工作,推行“1+3”的培训模式,即对每一名贫困劳动力,开展劳动保障知识、职业技能、扶贫政策相结合的三项培训,按照“三个一” 即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人的培训工作思路,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