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把农村作为生态保护的主战场,以农村面源治理为突破口,以生态功能建设为主抓手,积极开展生态单位创建,持续促进全县生态环境好转。
一是深化农业面源治理。在全县81个村社区全面推进新一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农村“五清四改”工作(清理柴堆、土堆、粪堆、污水、生活垃圾、室内卫生及改水、改厕、改圈、改灶),农村卫生厕所普及数量不断增加,卫生状况不断好转。2014年,已建成包括农村沼气“一池三改”、“旱改水”等人畜分离农村卫生厕所33389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7%。
二是深化生态功能建设。以公路、水系沿线、村庄集镇等生态脆弱区恢复治理为重点,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工程造林等生态林业工程,累计实施人工造林1.9万亩,栽植县乡道路绿化树5.4万株、国省道绿化树33.5万株、河边杨柳1.26万株,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68.7%提高到2014年的71.11%。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9平方公里,实施生态修复361.42平方公里。
三是深化生态单位创建。按照“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的发展理念,整合力量,强化举措、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五位一体”的生态建设格局。先后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不断加大环保投入,挖掘生态潜力,大力实施生态基础设施,生态镇村、绿色文明示范单位等创建活动全面开花。目前,全县9个镇办全部创建为省、市级生态镇,30个省、市级生态村获得命名,建成柞水中学等34个绿色学校、单位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