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21日柞水县秦岭生态系统调研座谈会上了解到,国家秦岭生态系统调研组对柞水县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加快推进陕西秦岭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提升了秦岭生态和生物资源保护能力,给予充分肯定。
坚持保护优先,加强源头管理。严格按照新《环保法》进一步强化了项目环评管理,严格环境准入,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杜绝“先上车后买票”。按照生态功能区规划要求,完成了大气环境质量功能区划分、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的划分等工作,从源头上控制新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坚持总量控制,加强污染减排。“十二五”期间,该县通过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减排措施,依法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落、污染严重的企业生产线12家,工程减排项目9个,COD削减量1974.65吨,削减率72.57%;削减氨氮94.16吨,削减率30.87%;削减SO21786.72吨,削减率16.97%;削减氮氧化物61.875吨,削减率8.25%,严格控制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完成了十二五污染减排任务。加强大西沟矿业公司和污水处理厂两个国控源企业的监测频次,在线有效传输率达90%,在线监测率达85%,污水处理率达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5%。
坚持污防结合,实施丹治工程。2013至2015年3年间,实施了汉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总投资11799万元,共实施了8类14个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小流域治理、工业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饮用水水源专项整治工程项目。2016年投资1155.28万元,继续实施3类3个工程项目。同时对全县9镇办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专项执法检查,设立警示标志。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工业排污口、畜禽养殖污染的排查和整治;加大巡查监管和监测,完善应急机制,确保了全县饮用水源地群众饮水安全。改善了县流域环境质量,出境水水质达到Ⅱ类标准,确保“一江清水永续供京津”。
坚持生态立县,实施生态创建。5年来累计创建省级生态镇4个、生态村5个,市级生态镇8个,生态村26个,绿色企业、绿色单位和绿色学校 34个。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已通过技术评估。组织各镇办、各部门实施了蓝天、清水、绿地、宁静、利废等五大行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为群众创造了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宜住宜业”的良好环境。
坚持城乡并举,加强农村环保。近年以来,先后投入1900余万元专项资金实施了一批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饮用水源地保护、环保宣传等项目建设。投资801.53万元,为30多个村(社区)配备了26056个垃圾桶、179个垃圾箱、116辆人力三轮车、16辆垃圾车、2辆垃圾压缩车,农村环境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改善。将9镇办、81村(社区)划分成3级9单元81格的三级环境监管网格,实行了网格内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考核、定奖惩,建立了网格化监管日常台账,实施了无空隙、全覆盖的环境监管。相继开展了燃煤小锅炉、饮食行业油烟废气、工业粉尘治理、矿山植被恢复、油气回收、城市扬尘、建筑工地、道路施工、市政工程、机动车尾气治理的综合治理,淘汰黄标车544辆,建成了县城空气自动监测站,连续五年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或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350天以上;空气中二氧化硫、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月均浓度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自201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考核县以来 ,考核结果一直保持稳定良好。
返回 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