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商洛市柞水县在立规矩、抓整合、强督查、常激励上下功夫,坚持严管与厚爱、激励与问责相结合,整合“四支队伍”力量,发挥主力军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健全制度,让镇村明确管理“基准线”。制定标准硬选硬派。制定出台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明确选派标准,坚持“选硬人硬选人”,先后从部门选派89名后备干部、127名业务骨干,充实到脱贫攻坚主战场。完善机制立硬规矩。健全完善了“四支队伍”《管理考核办法》、“第一书记”《五条铁规》《研判考核制度》《召回办法》,村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工资考核发放暂行办法》等制度,将要求提在先,把规矩立在前,让镇村有章可循。常态管理强化监督。落实“四支队伍”“日考勤、月审签、季汇报”机制,坚持驻村考勤、去向公示、工作纪实、教育培训、工作例会、汇报交流等制度,实行常态监管,掌握日常实绩,让镇村管理有规可依。
整合力量,以机制巧添脱贫“助力器”。成立办公室宏观指导。借鉴省市做法,在坚持县级领导联镇包抓示范村制度的基础上,成立县整合“四支队伍”工作办公室,分别从县委组织部、扶贫局抽调1名科级领导和2名业务干部,明确职责、细化分工,强化宏观指导和管理。镇办联席会统筹推进。坚持镇(办)每周召开“四支队伍”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扶贫规划共谋、扶贫项目共商、资源配置共议、任务落实共抓、精准脱贫共帮等方式,专题研究重点、难点问题,促进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帮扶工作队指导推动。明确帮扶工作队与村级党组织的关系和职责,帮扶工作队负责脱贫攻坚期间的统筹协调、指导推动,村级党组织负责村级日常工作,在79个村(社区)建立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召开支委会、“四支队伍”会议580余场次,让“四支队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彻底解决了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问题。
明察暗访,为党员干部经常“敲警钟”。适时督查传压力。县委组织部联合两办督查室、扶贫局组建督查组,对“四支队伍”在岗履职情况开展巡回督导11次,逐村下发整改通知单185份,责令按期整改,为镇村整改指明方向,确保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建立“第一书记”、驻村队员微信群,实施卫星定位、动态监管,便于镇办书记、镇长及时掌握情况。考核考评测实绩。坚持考准考实,科学设置考核标准,分半年、年终对“四支队伍”进行考核,特别是对“第一书记”被考核为优秀等次的,享受年度考核同等奖励,不占单位优秀指标。七一前夕,依据半年考核结果,县委评选了优秀第一书记、驻村队员、村党组织书记各10名,推荐市委表彰12人,赵磊等2名干部受到全省表彰。召回调整强问责。对照召回问责情形,对相关责任人实施问责追责,先后调整“第一书记”35人、召回不称职“第一书记”4人,调整驻村工作队员65人,对省市暗访督查的5名“第一书记”进行约谈提醒,对相关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提醒谈话。
激励关怀,在基层树立实干“风向标”。实施正向激励。对驻村期间工作任务完成出色、帮扶成效明显、受到省级表彰的优秀工作队员、第一书记优先提拔任用,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中优先评审、优先聘任,2016年以来,提拔重用“第一书记”35人、优秀驻村队员和包村干部38人。保障经费报酬。足额落实每名“第一书记”及每个驻村工作队1万元工作经费,保证成员驻村期间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足额发放每人每天40元生活补助和20元交通补贴,考核为优秀等次的村干部加发30-50%的绩效奖金,让干部工作有劲头。强化组织关爱。督促镇办、派出单位为“第一书记”、驻村队员提供食宿等基本工作、生活条件,每年开展一次走访慰问。县财政为“第一书记”免费开展一次健康体检,交纳300元的人身意外事故伤害保险,激励党员干部下沉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