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司法局以第一责任的政治使命感和工作责任感,扭住社区矫正管理工作不松懈,采取多元化管理思路,多样式矫正办法,建立健全矫正人员无缝对接、矫正管理、激励奖惩、解除矫正、环境评估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使全县54名矫正人员无一人脱管、漏管,为特殊时期、重点时期的社会维稳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安定环境。
以责履职,把好社区矫正人员的入口关。县司法局把社区矫正人员管理工作作为稳定基层社会的重要任务来强化,并纳入年初的目标责任书予以考核。积极加强与监狱的协调沟通,约定时间、地点,在假释罪犯入矫时,现场办理各项手续,人档面对面移交。司法局组织司法所、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到场,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监狱和司法局密切配合,各司其责,对照移交对接清单,核查假释罪犯资料、查验各类法律文书,经查无误后,双方在移交对接单上签字,完成对接手续的办理。
挽救感化,抓好社区矫正人员的实践关。根据矫正人员文化程度、刑期长短、劳动技能掌握等情况,各基层司法所有针对性地向假释人员介绍社会保障、技能培训、就业推荐、心理咨询等帮教工作,并定期进行思想约谈和实践体会恳谈,了解矫正人员的自我需求,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感情。对特别困难的矫正人员家庭,及时施以援手,帮助介绍就业门路,争取县、镇、村三级组织的扶助,便于在入矫后的社区矫正期间实施按需帮教和服务,提高矫正工作成效。
建章立制,施好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关。对纳入社区矫正的人员,由司法所工作人员当场为其办理入矫手续,宣读《社区矫正入矫宣告书》,与矫正人员及其家属分别签订《社区矫正保证书》和《社区矫正监督人协议书》。同时,宣讲社区矫正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对矫正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告知社区矫正人员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强化身份意识、守法意识。对矫正期间积极配合,遵章守纪的人员,发函至矫正人员服刑地,建议对其解除矫正,使其早日回归社会,融入自然,汇入生活。
建警预防,扣好社区矫正人员的惩防关。强化环境评估科学性,实行假释罪犯社区矫正环境评价否决制,针对假释罪犯出监执行社区矫正,坚持做到逢人必查、矫正前必评。在假释罪犯矫正环境评价过程中,突出能否实施有效监管、是否影响社会安全,强化评估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提升风险预见能力,严把社区矫正惩防关。
多措并举,加强社区矫正人员信息录入关。一是采取逐镇逐村逐户核查摸底,准确掌握社区矫正人员动态数字,逐人建档立卡;二是依托社区矫正信息管理平台,对已摸清底数的矫正人员进行信息录入;三是及时核查矫正人员动态信息。定期不定期深入到各镇村抽查,做到了然于胸,底子清、住址清、动态清、去向清。
强化责任,夯实社区矫正人员手机定位监控关。一是与电信、移动、联通等部门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签订社区矫正人员手机定位信息化录入和监控目标责任书,发现脱控现象,及时报告。二是由各基层司法所随时走访和摸排,每10天进行一次思想约谈,全面掌控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静态和生活动态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