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县作为一个山区农业县,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经济发展的重头戏,需要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在当前我县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科学发展、富民强县的基石。
一、现状与成效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林果、畜牧、绿色农产品和劳务四大增收项目和农民增收八大工程,着力建设农业园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加快基地建设,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2011年,全县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8.7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80元,分别增长14%、27.3%。今年上半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18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716元,分别增长19%、18.1%,全县农村经济步入提质增效新阶段。
(一)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推广压麦扩薯套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不断提高农业单产和产出率。2011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3万亩,推广小麦良种30余万公斤、玉米良种11万公斤,发展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1100亩、高产示范基地10000亩、机械化种植基地1500亩,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4.2万吨,连续7年稳定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县播种农作物11.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5万亩,春玉米3.6万亩、创建马铃薯高产田4万亩,基础产业稳步发展。
(二)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围绕林果、畜牧、绿色农产品和劳务四大增收项目,大力实施农民增收八大工程,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林果产量达到1.2万吨,实现产值9561万元。建成万头生猪示范村1个、10万只肉鸡养殖示范村2个、养殖小区20个,创建市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个,畜禽养殖总量达到210万头只,牧业产值和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63亿元、860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19万人次,创收3.83亿元。全县农民人均二、三产收入137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增长200元。
(三)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建成特色农业示范园区6个,培育农业企业32户,10户被认定为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汇生源公司被评为全市农业产业化明星企业;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68个,吸纳会员3000余人,农民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石瓮镇东甘沟村生态农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市先进。发展蔬菜3万亩、草本中药材8100亩、烤烟4100亩,桑葚、花卉、茶叶各1000亩;水产养殖取得突破,冷水鱼、大鲵、淡水鱼养殖有了很大起色,营盘龙潭村冷水鱼养殖初具规模;新建核桃、板栗示范园2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4.5万亩,综合科管经济林33万亩,蔡玉窑镇银碗村核桃标准化建园被树为全市样板。全县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到38万亩,3个无公害农产品获得国家一体化认证,全县通过产地认定达到21个、产品认证达到31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发展到23个,带动加速了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
(四)扶贫开发稳步推进。把扶贫与扶智、改善基础设施与可持续发展、政府扶持与社会扶持、整村推进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38亿元,大力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农业产业化和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扶贫工程,1380户0.56万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脱贫。统筹使用产业信贷和互助资金,扶持贫困农户1551户,发展烤烟745亩、中药材950亩、畜禽养殖3万头只,项目村农户户均增收1500多元,人均增收400多元。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140场次,培训贫困农民1.3万人次,贫困村户均一人掌握一门实用技术。
(五)基础设施明显改观。抢抓水利建设年有利机遇,投入6000余万元,建设基本农田1.1万亩、堤防21公里,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100亩;以乾佑河流域和交通干线为重点,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防林等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平方公里;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1处,解决人饮困难1.38万人;建起了13个镇的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信息预警系统,改造了红岩寺镇和杏坪镇防雹增雨作业站,完善了110个村的防汛预警设施及雨量速报系统,农业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完成造林绿化4.5万亩、重点区域绿化2380亩,千里绿色长廊建设2.1万亩,全民义务植树91.76万株。建成农村户用沼气1182口、小区联户沼气12个、大型沼气池2个,推广太阳灶3476台,农村新能源广泛应用。
(六)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整合涉农资金2.68亿元,新建新农村启动村和推进村各12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7个,对山水田林路堤居进行了综合治理。在全市率先开展了以拆除五废、治理五堆、实现五化为主的环境整洁工程,农村面貌明显改善,丰北河镇土桥村和红岩寺镇本地湾村被评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程,2011年启动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15个,共安置移民1123户4133人;今年计划建设集中安置点19个,启动搬迁1400户5400人,有效改善边远山区群众的生存环境,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七)农业科技不断进步。累计投入科研经费1272万元,开展了林下鸡腿菇人工种植试验、黄辣丁良种引进养殖和野蔷薇嫁接改造等种养殖技术科技创新,均取得良好经济效益。下派科技特派员35名,引进和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8项、新品种4种,创办利益共同体5个,我县被评定为省级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示范县。首次开评县科学技术奖,5个科技成果获奖,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科研攻关的积极性,为引导带动全县农民群众广泛运用新科技、新技术、新产品,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产业,提高收入水平创造了良好条件。
(八)农村改革逐步深化。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林权发证全面到位,我县被评为全省林改先进单位。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卓有成效,整合经验在全国推广。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改革走在全市前列,土地流转、水务体制、农技服务体系等改革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不断完善,能繁母猪、种子管理、农村民居等保险范围不断扩大,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活力和保障能力稳步增强。
二、困难与问题
(一)农村基础条件薄弱。我县土地资源匮乏,基础条件差,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非常弱。加上发展农业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需要的资金量大,金融支持跟不上,农业保险覆盖面小、额度低,部分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种种因素影响,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乏力。
(二)农户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差。虽然目前我县农业生产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依然较差。没有大规模种植、养殖基地,缺乏加工企业,受交通运输成本高、批量销售供不应求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农户收入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差。
(三)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加大。今年以来农资价格呈现全面上涨的趋势,化肥的涨幅在3%到18%,种子的涨幅在8%到13%,农资涨幅过快、过大,影响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四)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结构不协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已转向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但是我县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不高,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初级产品占主要地位,与市场需求有较大差距。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偏低。近年来我县外出务工人员数量持续增加,留守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的人员以老人和妇女居多,总体素质偏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外出务工与农业生产的矛盾日益凸显。
三、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围绕我县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发展规划,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裕农民为目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努力构筑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二)发挥政府职能,搞好各项服务。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大力度落实有关土地流转政策,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贯通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体系,对有意流转的土地建立项目筹备库,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度,提高园区项目落户速度。二是创新资金投入机制。通过产权、专利、股权质押及动产、不动产抵押等多种途径,引导工商资本和其他各种社会资本投资园区,发挥信贷资金对园区建设的支持。三是创新农技推广机制。鼓励园区与大专院校、科研推广机构协合作,在园区联合设立教学实践基地和研究培育基地。同时,对在园区开展农业技术承包、设立经营实体的科学技术人员,给予从经济奖励到减免税收等系列优惠政策,提高园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应用能力。
(三)做强优势产业,提升特色水平。一是大力发展基础产业。推广压麦扩薯套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大力发展高山良种马铃薯和设施蔬菜种植,提高农业单产和产出率,保障群众生活供给。二是优先发展战略产业。核桃产业要严格按照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区域化的要求,抓好良种基地建设和综合科管、提质增效,努力打造一批核桃路、核桃沟、核桃坡、核桃村和核桃镇;花卉产业是近年来逐步兴起的朝阳产业,要把花卉产业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为全县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三是统筹发展区域产业。在抓好农业基础产业、战略产业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因民制宜地统筹抓好烟、茶、桑、药、畜、禽、水产等区域优势产业,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带动农民有效增收。
(四)建好示范园区,引领农业发展。一是创新园区投入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以及在资金、管理、品牌和市场方面的优势,抓好园区建设主体的培育,使更多的龙头企业进入园区,引领、创办园区。二是创新园区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吸引省内外管理人才、农业研究、教学和推广单位的优秀人才进入园区;聘请专家讲座或组织参观考察等,对园区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发挥农民专业培训、阳光工程等资源,加强职业农民的培养,建立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园区人才队伍。三是创新园区运行机制。对属于政府主导型的农业园区,直接引用工业园区的管理办法;对多主体投入的园区实行公司化、企业化运作。在园内企业运作方式上,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强化园区的内部管理。四是完善园区利益分配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结合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办法,维护园内各法人企业和投入方的合法权益。积极探索与合作社、农民的产业环节连接和利益分配,鼓励将生产环节交给农民,降低企业的直接投入,带动园区农民增收;探索园区与批发市场、超市、加工企业等市场主体的联结和利益分配机制等,提高效益,形成园区与各方主体共赢的好局面。五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通过市场引导、给与补贴等方式,引导农民自愿将土地流转集中到园区;鼓励农民以土地股份合作的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参与园区建设。
(五)加大招商引资,形成聚集效应。现代农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推动现代农业大发展,必须依靠大投入、大招商。要坚持招商带动战略,用好资金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切实加强项目的策划论证包装推介,形成一批规模较大、效益可观、前景看好、条件具备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以其吸引、招引工商资本流入、投入。要坚持大招商、招大商,积极寻求与国内外知名、实力雄厚、业内领跑、技术先进的大企业、大集团、大院所发展合作关系,从源头上提高招商项目履约到位率,确保龙头强。要在农业项目策划上,拓宽思路,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对农产品加工、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市场三类项目统筹策划建设,使龙头企业覆盖农业产业链各个关键环节,使工商资本不局限于办企业、育龙头,而延伸到种养基地的设施化、科技化、生态化等改造,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要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在全社会营造全民招商和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打造招商政策最优、创业环境最好、服务效率最高的现代农业投资硅谷。
(六)强化科技支撑,提供技术保障。运用农业科技、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县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集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因此,必须坚持紧紧依靠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服务力度、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要积极创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争取农业技术推广条件建设项目,健全建强县镇农林水牧等农业服务机构,加强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规范化管理,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推广农技110、科技12396信息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高效便捷、双向互动服务。同时,要因地制宜、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人才培训,建立一支专业化技术服务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