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专业协会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对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展一村一品,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现状
我县农村专业协会始兴于80年代初,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壮大,全县农村专业已达52个,吸收会员2530人,有效带动了一村一品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我县农村专业协会主要分布在乾佑河、社川河流域,北线金井河流域相对较少。从发展模式上分,目前主要有五种:一是公司+农户模式,二是支部+协会+农户模式,三是协会+农户模式,四是协会+公司(基地)+农户,五是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其中协会+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最有效的组织形式。从产业分类上看,种植业占40%,养殖业占30%,服务业占20%,其他行业占10%;农业产业占较大比例。从服务方式上看,有技术服务型、经济实体型、技术合作推广型、经济服务型、加工服务型,发展较好的是技术服务型和技术合作推广型。从运作机制上看,协会+合作社的模式机构健全,运作规范,产生的效应和带动作用比较明显,如马房湾土种鸡养殖协会,做到了会员入股、分散养殖、产品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统供饲料、盈利分红六统一。从组织领办方式上看,我县所有农村专业协会都是农民自己领办的。从服务范围上看,跨镇的有2个,跨村的有5个,其余全是以村为单位。从效益上看,技术服务型和技术推广型效益明显,带动作用较大,能够形成产业链,生产、加工、服务、销售基本上一条龙,会员不担心产品销路,没有后顾之忧。
我县农村专业协会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组织类型多样化。多数主要依托当地农村丰富的资源,依托当地发展优势,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然后组建协会,扩大生产,组织发展。在组织方法上,表现出多部门、多类型、多层次建立的特点,特别县级农口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对农业政策的倾斜扶持,引导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农村致富能手,牵头组织建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体现了企业带动、能人带动、大户带动、科技带动的战略。二是产业种类多样化。从目前我县农村专业协会生产的产品上看,产业选择各不相同。每个协会都有自己的优势产业,支撑着协会的不断发展壮大,主要有豆制品加工、农家乐服务、畜禽养殖(猪、鸡、兔)、农业特色种植(烟、药、菜)、林果业科管(板栗、核桃),形成了一村一品,拓宽了产业市场和领域。三是坚持农民自愿、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在不改变农户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坚持经营自主、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在内部实行民主管理,会员是协会的主人,协会与会员共同发展,解决了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
全县农村专业协会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在各类协会的积极作用下,全县已建成6个农家乐旅游接待村、30个劳务输出村、3个豆制品加工村、5个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包装村等60余个特色专业村,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已初见成效。二是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农民按市场需求培育和发展产业,政府主要引导和服务,如马房湾养鸡协会就是由五位在外打工的农民,利用掌握的市场信息和在外学到的技术自发组织建立的,为培育和发展产业搭建了有效载体。三是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如清水村的西洋百合种植协会,通过示范种植、推广,从当初引进栽植的100亩西洋百合发展到现在的1200亩,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四是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协会通过能人带动、生产大户带动、经济实体的带动,产品能够批量生产,形成规模和市场,使更多农户得到稳定的收入。五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等利益联动机制已经形成,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带动了1.2万农户从事农产品加工,2.4万农户从事中药材抚育种植,农业链条不断延伸。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农村专业协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就整体而言,我县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很不完善,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1、政策扶持不到位。农村专业协会是农民自愿联合、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合作经济组织,以民办、民管、民收益为主,不具备法人主体和资格,政府扶持的主体到不了协会,财政投资、土地等扶持跟不上,协会只有靠自身发展。
2、产品质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协会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分户生产,资金短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少,生产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加之信息落后,专业人才缺乏,难以形成品牌。
3、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从我县目前农村专业协会发展的产业规模化上看,生产规模都较小,不能形成品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
4、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协会的运行机制仅靠章程约束,制度不够健全,管理松散,大多数讲的是诚信意识、服务意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保护机制,在发展上缺乏前瞻性。
5、人才短缺、智力投资不足。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只靠生产大户引导、能人带动,仅是一些农村的乡土人才,缺乏专业型、管理型、技术型人才,发展产业必须从外地聘请技术员进行引导、示范,没有自己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对策与建议
发展农村专业协会是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创新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平台。各级各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引导,规范管理,积极扶持,促其健康快速发展。
(一)正确引导,积极推广。应坚持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和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围绕产业发展组建专业协会,切忌建立徒有虚名,不发挥作用或无产业支撑的空壳协会。在启动期间,相关业务部门应采取政策引导、行政推动相结合的办法,把协会扶上马、引上路、送一程,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和服务功能。
(二)政府扶持,民办公助。农村专业协会是民间经济组织,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一要给政策扶持,尽快配套出台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当的配套政策,扶持有特色产品的协会做大做强。同时,要在银行贷款、税收、价格、土地使用、市场设施等方面给予实质性政策扶持,以保障协会稳步发展。二要给经济支持。协会在建立初始发展阶段,常常遇到资金不足问题。应协调金融机构及有关部门给予必要的信贷资金和物力支持,支持协会正常运转、逐步规范。三要给项目扶持。对协会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及引进的新项目,各对口主管部门尽可能将项目列入发展计划,项目争取、人才吸引、技术培训、产品认证、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保护还处于弱势地位的新型组织。
(三)科技投入,智力支持。由于自身技术力量、市场信息、组织经营管理等方面所限,各镇及部门应给农村专业协会提供组织管理、经营管理的指导,以提高其管理水平;要在搞好会员、农民技术骨干培训的同时,搞好协会带头人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科技素质;要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以及生产、销售、市场信息、市场开发等方面提供帮助与指导。科技部门应把协会作为下派科技特派员的重点对象,通过具体的技术、业务指导和智力投资,促使农技协不断发展壮大。
(四)提高质量,打造品牌。一要支持专业协会发展新产业,开发特色产品,延长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打造特色品牌。二要在市场准入、商标注册,产品认证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采取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利益联结形式,与协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三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按照安全、优质、环保、高效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以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五)规范管理,完善机制。对专业协会进行分类,明确不同类型协会的主管部门,承担起管理、指导的职能。引导协会建立和完善内部民主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真正实现会员的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让会员真正成为协会的主人。同时要引导协会注册登记,增强协会发展意识,完善服务功能,规范管理,确保协会工作健康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