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新兴的高效农业产业,也是绿化环境、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朝阳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明显。柞水位于秦岭南麓,气候适宜、植被丰富、生态环境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发展花卉产业,对于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打造花卉一县一业,笔者在实地走访、全面调查、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结合县情实际,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近几年,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拉动下,柞水花卉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特别是鲜切花、花坛植物、盆栽花卉实现了设施化、专业化。目前,该县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近1万亩,花木从业人员500余人,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
1、设施花卉起步良好。自2006年从云南引进鲜切花试种成功后,经过大力推广,该县共发展大棚鲜切花和花坛草本花卉种植300亩,年产600万支(株),产值超过300万元;培育红豆杉、红杆柳、绵柏等园林苗木200亩100万株,产值200万元,设施花卉产业初具规模。
2、花卉科技优势明显。该县以卉丰农林公司为龙头,按照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引进云南百合、玫瑰、剑兰、非洲菊等5个花卉新品种,在瓦房口镇金台村建起花卉标准化生产基地100亩,并积极应用日光温室及配套新技术、新设施,花卉生产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同时,注重开发野生花卉优势品种,推广反季节玫瑰栽培技术,花卉种植突破了传统生产时限,形成了周年生产、四季有鲜花供应的新格局。
3、龙头带动作用显现。该县引进了柞水卉丰农林公司、神禾农业发展公司和天研农业公司等3家花卉苗木企业,带动发展种植大户5户,开办鲜花经营门店3家,交易品种20余种,年交易额50万元以上。
二、存在问题
虽然该县花卉产业起步良好,并呈现产销两旺的发展态势,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还处于自然发展的初始阶段;二是没有花卉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机构,缺乏专业人才,技术力量簿弱,科技支撑体系尚未形成;三是信息和市场营销体系还未建立,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管理机制不健全,配套扶持政策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花卉产业发展;五是是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弱;六是野生花卉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不够,存在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现象。
三、对策和建议
花卉产业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质量为核心,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元投入、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思路,推行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坚持走错位发展、梯次开发、适度规模、示范带动的发展路子,不断强化宏观指导,优化投资环境,合理布局产业,完善服务体系,达到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经营集约化、产业化,布局区域化、合理化,销售品牌化、信息化,运作市场化、规范化。
(一)科学规划布局。按照花卉对环境气候条件的要求,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重点打造三大示范园区、六个生产核心区和九个基地镇,着力建设万亩生产基地。即:在金井河、社川河、乾佑河流域分别建立金台、杏坪、乾佑三大花卉产业示范园,在营盘、乾佑、下梁、石瓮、凤凰、杏坪、柴庄、瓦房口、曹坪等9个基地镇打造鲜切花、花坛花卉、观赏盆景花卉、绿化苗木、专用花卉、野生花卉保护开发利用等6个花卉品种生产核心区,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花卉生产空间布局。
(二)优化品种结构。瞄准省内外花卉苗木市场需求,结合县情实际,选择培育一批市场前景较好、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优化品种结构。一是鲜切花卉,重点培育玫瑰、剑兰、香水百合、非洲菊4个主要切花品种,拓展马蹄莲、满天星、黄莺等热销切花品种,在低热、中温区的金井河、社川河、乾佑河三大流域形成切花核心区和产业带。二是花坛花卉,大力发展一串红、万寿菊、鸡冠花等覆盖性强、耐粗放管理、色彩丰富艳丽的草本花卉和地被植物,在乾佑河流域形成花坛草花生产核心区。三是观赏盆栽、盆景花卉,工厂化、规模化开发红豆杉、文竹、一品红、金桔等以观叶、观花为主的高档盆景和盆花,在社川河流域形成生产核心区。四是绿化苗木,重点发展桂花、栀子、玉兰等能够彩化、美化、净化、香化环境,且耐寒、耐旱、耐瘠薄的大规格观赏苗木,以及林果、水杂果等经济林树种,在乾佑河、社川河流域形成生产核心区和产业带。五是药用、工业用、食用花卉等专用花卉,着力推进规模化种植,大力发展深加工业,提升花卉附加值。药用花卉重点发展百合、金银花、芍药、山茱萸、杜仲、药用菊花等当地药用花卉,推广GAP栽培技术;工业用花卉重点发展适宜提取精油用的玫瑰、桂花、辛夷等品种和适宜提取天然食用色素用的菊花、栀子等品种;食用花卉重点发展食用百合和黄花菜等品种。六是野生花卉资源保护开发,主要是强化监督管理,探索合理的野生花卉驯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避免掠夺式开发。重点对柴庄等地野生兰花和其他中、高山地区的野蔷薇、高山杜鹃等野生花卉种质资源改造保护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和扩繁,对特有、濒危生物资源实施抢救性保护、人工培育和扩繁,实现生物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三)构建产业体系。以研发、生产、加工、营销四大产业链为重点,构建产业支撑体系,确保花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1、生产体系。建设花卉种苗(球)繁育中心基地,实行专业化育苗、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确保种苗供应。以6个花卉种类为主导,在三大河流建设3个花卉产业示范园区、6个花卉品种生产核心区、9个花卉示范基地,形成连片开发、规模发展、结构优化、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辐射带动全县发展1万亩花卉生产基地。
2、科技体系。建立一个野生花卉驯化基地和一个花卉种质资源圃,系统收集整理野生花卉物种,筛选出一批优良类型,培育适应市场又具有地域特色的花卉新品种。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建立生产管理研发基地,搭建花卉研发平台。组建岭南野生花卉研究中心,成立花卉协会、学会、研究所,建设基层创业示范基地、试验圃、试验园等科研基地,研发具有柞水特色的花卉品种,打造柞水品牌花卉。
3、营销体系。以下梁新城区陕南农产品集散市场为中心,建设1—2个集加工、贸易、展销、信息、物流和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花卉市场和花卉集散中心,打造花卉物流园区。同时,扩大凤凰、曹坪、红岩寺等镇花卉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花卉分销及转运中心,拓宽西安及周边县市的市场领域,形成完备花卉产品营销网络。
4、信息体系。以生产、批发、零售和流通四大环节为重点,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完善县镇村户(企业)四级花卉信息网络,健全信息网点,搭建花卉产业信息平台,实现技术服务、交易订货、用户查询、市场物流等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升花卉产销整体效率和经济效益。
5、加工体系。引进花卉生产企业,发展花卉精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条。鼓励建设中小型花卉栽培基质、育苗容器生产和园林器械与园艺设施设备以及花肥、农药等花卉资材配套生产项目,实现花卉产业服务配套化、多样化。开发花卉主题服务业,以花为媒,建造必要的道路、场馆,积极承办花卉园艺博览会等。结合旅游产业发展,打造以花卉为主线的旅游观光线路,建设花卉文化主题公园,促进花卉文化产业、休闲旅游业发展。
6、服务体系。加快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健全县镇村服务网络,加大花木繁育技术、土壤改良、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强化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组建花卉专家指导组。完善县、镇两级花卉质量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建立花卉疫病监测预警与控制、检验体系,提升监测检验能力和技术水平。
(四)健全工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镇两级花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一套班子,具体负责花卉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实施、协调服务和检查考核等工作,强力推动花卉产业发展。二是形成部门合力。各级各部门要把花卉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平台和抓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调配上重点倾斜,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密切协作的工作合力。三是大力宣传引导。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群众对花卉产业发展的认识,牢固树立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本地能人大户、外出务工人员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花卉产业发展,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花卉产业的良好氛围。正确引导花卉消费,培养种花买花送花新时尚,培育花卉消费群,扩大内销市场。积极参加花卉苗木展销会或交易会,推广柞水特色花卉苗木产品,加快花卉苗木产业化进程。
(五)制定配套政策。一是设立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建议县财政每年预算300万元扶持卉苗木产业发展,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补助、科技培训、新技术研发推广和表彰奖励等。二是保障产业发展用地。鼓励农民通过租赁、入股,使土地、林地向花卉企业、生产大户、种植能手、专业组织流转,并对国有河滩地、控荒地等土地资源予以优先配置,保障花卉产业发展用地。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方面通过向上争取相关资金和整合涉农项目,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建立政府扶持、农民参与、企业组织和种植大户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融资投入机制,为花卉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四是发展龙头企业。扶持壮大一批花卉生产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培养一批花卉经纪人队伍,组建各类民间组织,不断创新组织模式,促进产业链良性发展和各个产业环节的专业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