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县资源型经济决定了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近年来,我县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和第一载体,精心谋划,强力推进,在项目建设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着眼未来发展,尤其是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新的机遇和发展形势,我县在项目建设中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总结,进一步提高项目工作水平,为柞水实现既定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一、我县项目工作的特点
通过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进,近年来我县的项目建设呈现出了大干快上的良好局面,项目工作亮点纷呈、特点突出:首先是投资规模大。从在建项目投资额度看,全县7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07.85亿元,其中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5个,占年度重点项目总数的48.6%;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8个,占年度重点项目总数的25%;总投资过亿元的项目9个,占年度重点项目总数的12.5%,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为均创历史新高。其次是推进速度快。从项目建设进度看,十一五期间,我县完成项目建设91.8亿元,是十五项目建设投资总额的7.72倍,年均增长50.5%,高于十五期间投资增长34.9个百分点。今年元至8月份完成投资22.05亿元,占年计划的76.43%。第三是建设质量好。从项目建设情况看,各重点项目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大西沟铁矿800万吨菱铁矿开发、200万吨钒钛磁铁矿采选、30万吨板带等一批重大项目启动实施,金正公司120万吨球团矿、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锦苑盘谷山庄和县中迁建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为柞水当期和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第四是项目结构优。从当前的项目构成来看,涵盖了工业、旅游、农林水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民生工程等六大类,其中产业项目34个、农林水牧项目9个、基础设施项目14个、社会事业项目2个、民生工程项目13个,较好地统筹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第五是招商水平高。从引资情况看,我县在积极争取中、省、市各类政策、项目、资金支持的同时,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我县。十一五累计引进项目74个,引资122.94亿元,到位资金33.36亿元。今年利用西洽会等招商引资平台,引进项目11个,引资59.58亿元,到位资金7.5亿元,占计划的62.5%。第六是储备项目多。从项目策划看,精心筛选了十二五重点项目203个,总投资338.99亿元,五年计划完成投资302亿元,其中2012年度重点建设项目43个,总投资102.1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4.73亿元。
二、项目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二五期间是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既有一些列的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周边县区在项目争取、审批等方面的严峻挑战,破解难题、推进项目的率先突破是十二五期间我县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县项目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前期工作滞后。前期工作已经成为影响我县后续项目建设的重要症结,主要表现在:一是储备不足。尤其是具有优势资源的项目,备选项目不够丰富,一旦既定项目无法建设,将对整体项目推进造成影响。二是进度不快。大多数项目还只是一个名称、一幅蓝图,停留在设想阶段,投资主体、资金来源均未落实,勘察设计、咨询评估还未展开。三是质量不高。项目前期论证及包装设计工作的标准不高、科学性不充分、深度不够,甚至个别项目在计划下达后,又重新更改设计、建设方案等。
2、节点项目缺乏。缺乏一批上承初级生产,下接精深加工的节点项目,如矿产业中的从矿产向冶金延伸的炼钢项目、从冶金向设备业延伸的铸造项目,旅游业中的娱乐项目、旅游纪念品开发项目,第三产业中的物流项目。这些节点项目具有较强产业吸附和带动能力,这是影响产业链条延伸的关键难题。
3、基础设施薄弱。随着我县项目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投产企业的增加,加之县城的扩张,供水、供电、排污、道路交通的负荷逐渐加大,基础设施需要及时跟进。现有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已满负荷运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坚持道路改造、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暖供气等设施先行,提高基础设施的承载发展能力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4、政策制约较大。按照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规定,项目必须具备立项、规划、用地、环评等14类法定手续才能开工建设,审批环节多、耗费时间长,项目落地难度大。加之当前国家宏观政策趋紧,项目用地指标紧张、节能减排压力大、企业融资难度高,这些都是制约我县项目建设的主要因素,急需破解。
5、投资环境有待改善。部门服务有待加强,服务不够主动,工作开展不够及时。投融资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面临项目建设中越来越多的融资难题,仅靠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的解决手段过于单一,投融资环境不够宽松。优惠政策不够优惠,放在商洛乃至关天经济区范围看,我县的优惠政策并无亮点,激励机制尚待健全,引资主体、土地被征用农户、项目落户的村、乡镇和部门等方面的工作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项目建设的几点建议
1、深化新生项目谋划。要着力提高项目谋划工作的科学性、可行性。一是要优化结构。扶持壮大高科技含量项目,提高生产水平,依靠科技创新,完善要素配置,优化和丰富产业结构。二是要延伸链条。把握好产业链条中的关键节点,依托我县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推动企业升级,上好项目、大项目、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尽快形成铁、银铜、金钼、尾矿利用等若干个产业链。三是要培育亮点。在继续抓好三大主导产业的同时,千方百计无中生有,稳妥开发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市场前景好、成长性强的产业,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四是要提高质量。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在扎实推进当前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筹划一批管长远、增后劲的项目,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强化项目前期工作。一是做好储备。推进和完善项目库建设,精心谋划,科学论证,储备项目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可行、效益明显,确保持续拥有一批结构合理、质量过硬的后备重点项目。二是及时申报。选择一批条件成熟的项目,强力推进项目的前期工作,及时落实各项建设条件,达到实施要求,切实做到在建一批、推进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三是积极跑、争。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掌握国家财政资金扶持重点。加强信息收集,把握中央和省预算内基建投资、专项建设基金、长期建设国债、部门预算外资金、政策性银行贷款等使用重点方向,积极赴省跑市,及时对接,想方设法挤进中省市规划盘子。四是保障经费。在进一步扩大项目前期费用保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管理办法》,分项目纳入部门当年财政预算,对当前项目前期工作不到位的部门和单位,在下一年度经费预算中扣除。
3、实化项目建设基础。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要在深入研究项目摆布、能耗等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和推行BOT、BT等多种模式、多种渠道,争取多种资金,完善我县以工业园区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建设,加快供电、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建设步伐,加快形成集聚生产力、生产要素的凹地效应。其次是推进核心区建设。打造小岭循环工业区、盘龙生态产业园、县城商贸流通集散地和营盘旅游产业园四大经济核心区,统筹发展汇生源、金台等六大农业园区,打造矿产冶金、生态旅游、现代医药、绿色农产品及第三产业的集聚平台,为项目高起点建设和企业集群化发展打好基础。
4、消化项目工作难题。首先是进一步拓展投融资平台,尽快成立小额信贷担保公司,进一步提升政府的融资能力,把财政在金融机构的存款与信贷投入额度挂钩,着力改善资金环境,切实解决项目贷款难题。其次是加大土地指标争取力度,做好土地利用规划修编,预留产业发展用地。同时,下大力气进行土地整治与开发,切实增加新增耕地指标,解决好占一补一的土地利用平衡问题,为项目建设用地申报打好基础。第三是着力破解环保难题,一方面要不折不扣地落实节能减排各项措施,使企业符合环保政策,通过环保验收。另一方面要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建设项目、改造企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第四是制定激励招商引资的机制体制,明确和细化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有关各方的利益,充分调动引资主体、土地被征用农户、项目落户的村干部、乡镇和部门等方面的工作积极性。
5、优化项目建设环境。一是借鉴发达地区经验,探索和建立行政审批中心,推行一厅式办公。制定出台《投资项目联合审批规定》,规范投资项目联合审批行为,建立和推行投资代办服务机制。同时,继续加大对企业和项目的包扶力度,切实解决影响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的难题。二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危害企业生产经营以及阻挠、破坏项目建设的违法犯罪行为,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三是规范部门检查行为,实行25天宁静工作日制度,对企业的检查、收费统一在每月的后5天内进行,其余25天为企业宁静工作日,创造规范、有序的经营环境。四是借纳入关天经济区,政策相对宽松的有利时机,研究制定更加优惠土地使用、水电供给、税费收取等招商引资政策,为项目落地和企业生产提供优越的政策环境。五是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着力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大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6、细化项目工作考核。重点是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完善奖惩机制。一要加大考核力度。把项目建设从部门考核延伸到领导干部考核领域,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考评干部素质和水平的关键性指标,与年终评优树模挂钩,与职务晋升相结合。二要量化考核指标。对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建设进度、协调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证,制定考核细则、量化考核指标,尤其要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在考核中的比重。三要建立奖惩机制。对工作不力、协调服务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并实施问责。对项目建设绩效突出的乡镇、部门和个人,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形成项目建设竞争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