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5日在柞水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书面报告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全县201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财政预算草案提请会议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各级各部门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认真贯彻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完成了年度各项工作任务,继续保持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25亿元,占预算4.72亿元的111.2%,增长40.2%。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6亿元,占预算1.83亿元的118.4%,增长45.4%。在完成的地方收入中,国税部门完成3652万元,占年任务3560万元的102.6%,增长41.4%;地税部门完成11441万元,占年任务11100万元的103.1%,增长29.9%;财政部门完成6523万元,占年任务3600万元的181.2%,增长87.6%(一般预算收入执行情况见附表一)。
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总支出12.13亿元,占预算的106.1%,增长35.9%(一般预算支出分类执行情况见附表二)。
完成政府性基金收入1504万元,其中:本级完成278万元,下降11.2%,上级补助收入1225万元,下降63%;基金支出1334万元,下降62.8%(政府性基金收支执行情况见附表四)。
2012年全县财政预算实现了收支平衡目标,当年收支结余10万元。
(一)收入任务超额完成。实行县级领导包征收部门、部门领导包镇和重点企业、征管员包纳税户的“三包”制度,夯实抓收入工作责任。在定期召开财政收入联席会议的基础上,县政府在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月初召开财政收入促进会,督促收入进度。财税部门按照首季“开门红”、二季度超“过半”、三季度超80%、四季度超全年任务的目标,将收入任务逐月分解落实到各征管员肩上,按月考核奖惩,促使收入月月达到或超平均进度。经过努力,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5亿元大关,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40.2%和45.4%,增幅均居全市第一,并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二)支持增长措施有力。一是在财力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县财政安排576万元,连同上级专项资金2565万元用于同兴轧钢公司、欧珂公司、盘龙公司、五洲公司等17家工业企业技改和扩大再生产。二是筹措2625万元用于城镇化建设,其中县财政安排1905万元用于营盘、凤凰两个重点镇和下梁新城四期建设及县迎春路、交通路改造工程;拨付上级专款720万元用于县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三是县财政安排724万元用于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示范县创建、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全年用于旅游生态化建设资金1644万元。四是落实调结构、转方式、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结构性税收减免政策,全年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税费2958万元。五是安排科技费用100万元,使科技引领作用在壮大三大产业中得到有效发挥。全年三大产业上缴税收3.34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63.6%,增长35.8%。
(三)民生民本稳步改善。将新增财力10710万元用于改善民生,占当年新增财力的85.5%。全年累计投入民生领域资金达到9.78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80.6%。一是统筹拨付6100万元用于教育事业(县财政安排973万元)。发放中小学寄宿生补助505万元、职中助学金118万元、高中特困生助学金72万元,用于贫困家庭幼儿教育补助29万元,按标准拨付学前一年免费教育补助171万元、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1981万元、中小学生营养餐1708万元、职中免学费补助138万元、高中公用经费补助58万元,投入450万元用于城小迁建前期工作,偿还县中债务870万元,县内贫困大学生享受生源地信用贷款627万元。二是投入9333万元用于社会保障事业。发放农村低保3898万元、城市低保1400万元、五保户补助1140万元、残疾人生活补助403万元、养老保险补助1856万元、高龄补贴470万元,用于农村孕妇免费分娩补助166万元。三是拨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3196万元,投入710万元用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其中补贴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价130万元,实施城乡居民医疗救助475万元。四是投入320万元用于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引导金融机构发放小额贷款6300万元,直接扶持就业1015人,带动就业1411人。五是县财政安排682万元,连同上级专款3354万元用于曹坪、柴庄等14个廉租房和公租房项目建设,用于陕南移民搬迁6400万元。六是优生优育补贴、农家书屋、“户户通”等计划生育和文化影视等财政惠民政策全面落实。
(四)财政支农成效显著。县财政安排900万元支援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利用支农切块资金1400万元,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入三农领域达3.2亿元,完成了5大类18个项目建设任务,促使项目区农民户均增收3000元,2011年整合项目顺利通过中省市验收。利用中省财政奖补资金422万元,县财政配套安排292万元,实施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87个,受益群众5万人。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完成投资1400万元,铺设管道152公里,完成大口井12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完成投资580万元,新建良种核桃园2005亩,实施核桃综合科管2010亩,加厚土层平整土地161亩,新增灌溉面积855亩。全年“一折通”发放退耕还林、农资综合补贴等涉农补贴项目36个9870万元;兑付家电和摩托车下乡产品补贴291万元。
(五)财政改革不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全覆盖改革运行良好,全年直接支付资金6.3亿元,直接支付率达到52.4%,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公务卡应用试点单位扩大达到86个,电子化政府采购改革已全面完成。积极推行财政财会人员远程继续教育工作,节省了财力和时间。将涉农补贴由财政所拨付信用社发放,改为由县信用联社直接发放,减少涉农补贴中间运行环节。积极推广财政核心业务应用技术软件,促进县镇财政一体化管理。
(六)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在配合省市财政专项检查的基础上,开展对惠农补贴、民生项目、重点工程等专项检查6次,按时完成了公务用车、财政“吃空饷”和“小金库”等专项治理工作任务,促进财政监督效能建设。按程序实施政府采购120批次,采购规模达到4037万元,节约采购资金518万元,资金节约率达11.4%。强化会计监督,拒付不合理、不合法开支89笔277万元。按程序规范处置6宗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处置收入1200万元。全面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升级工作,提升了会计管理信息质量,促进了廉政建设。
2012年,我县财政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财政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收入对资源性资产依赖程度高,收入结构比较单一,收入稳定性有待加强;财政保障的公共服务范围不断扩大,需要保障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不断增加,特别是民生支出刚性强,新增财力难以满足重点支出需求;全县政府性债务大,偿还债务和防范财政风险任务艰巨;财政精细化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3年财政预算安排意见。
201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我县推进跨越发展上台阶的重要一年,全县财政工作迎来了一些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中省继续把稳增长摆在首要位置,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消费增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并将出台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加大投资、推动创新等一系列拉动经济增长的措施,必将为我县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带来难得的机遇。二是省上进一步推进陕南循环发展和加快关天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为我县发展产业、争取资金提供了更大平台。三是县委、县政府坚持“一二三四”发展战略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扩张工业总量,工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进入实质性阶段,为县域经济继续在高位区间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必将带动财政增收。四是今年计划投资54.1亿元的88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有55个能建成投产、释放产能,将直接增加财政收入。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和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同时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缩小了地方收入底盘,将带来较大的财政减收。二是支撑我县财政收入的矿产业受市场价格影响大,加之个别重点企业因资源枯竭,将会致使财政收入增长趋缓。三是省上停征收费总额在100万元以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将直接减少地方收入。四是近几年的连续高速增长抬高了收入基数,也给今年财政增收带来困难。五是落实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保障性住房、陕南移民搬迁、扶贫开发等各项投入政策,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偿还到期债务,提高干部职工收入等,都需要大量财力支持,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
综合分析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按照县委十七届三次全会要求,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2亿元,增长18.1%。地方财政收入2.55亿元,增长18.0%。其中:税收收入17181万元,增长16.5%;非税收入8319万元,增长21.1%(地方一般收入计划见附表三)。
地方财政一般收入计划分解到部门为:国税部门4860万元,增长33.1%;地税部门13900万元,增长21.5%;财政部门6740万元,增长3.3%(剔除不可比因素,增长17.8%)。
依据2.55亿元的地方财政收入和现行财政体制计算,2013年全县年初总财力为8.52亿元,扣减当年专项上解602万元和专项转移支付支出23277万元,全县可安排财力为61273万元,比上年初增长31.8%。按照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今年财政支出安排继续坚持保证各类政策性补助及干部职工工资支出不留缺口、保证机关单位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经费、保证民生工程和民生项目县级配套资金足额到位、支持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项目建设的“三保一支持”原则,各支出项目是:一般公共服务13200万元,增长28.6%;公共安全3205万元,增长24.7%;教育19650万元,增长33.4%;科学技术275万元,增长34.1%;文化体育与传媒1240万元,增长29.2%;社会保障和就业2660万元,增长34.8%;医疗卫生5251万元,增长33.1%;节能环保40万元,增长33.3%;城乡社区事务1350万元,增长30.4%;农林水事务8440万元,增长33.1%;交通运输605万元,增长29.8%;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360万元,增长29%;商业服务业等事务507万元,增长30%;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20万元;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440万元,增长27.9%;住房保障支出950万元,增长25%;粮油物资储备事务160万元,增长23.1%;预备费1420万元,增长31.5%;国债还本付息支出1500万元,增长50%。
2013年,全县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310万元,增长11.5%;基金预算支出安排310万元,较上年增长55%(基金预算收支计划见附表五)。
三、2013年财政重点工作。
(一)加强财源建设,助推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保增长的投入,促进全县经济稳定快速增长。二是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财税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围绕建设百亿元产业集群,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支持亿元大企业,落实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四是发挥财政担保作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缓解小企业融资困难。五是继续设立项目前期费,支持项目策划、包装、推介工作。六是大力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积极培育新型财源,努力构建品种多样、优势互补、结构稳固的财源群体。
(二)强化征管措施,全面完成收入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年度收入任务,夯实征收责任。继续坚持财政收入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和预测,增强收入征管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强化收入进度管理,坚持按月考核机制,促使收入均衡入库。进一步完善重点税源监控机制,跟踪了解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促进主体税收稳定增长。坚持依法依率计征各项收入,确保应收尽收。强化国有资源使用权出让价款管理,挖掘增收潜力,千方百计完成年度收入任务。
(三)严格预算约束,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按照部门综合预算的要求,积极推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统筹可用财力,在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前提下,集中财力向农业、教育、科技等重点领域倾斜。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从严从紧控制因政策性或突发性事项需要追加的预算,增强预算的刚性和约束力。加大对国投项目的评审、决算力度,积极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考核评价制度,逐步建立事前评估、事中跟踪、事后审计的财政支出考核评价机制,把节约资金措施落实到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严格执行厉行节约各项规定,大力压缩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出境经费支出,集中财力支持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四)坚持民生优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按照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确保全年用于民生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80%的要求,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力度,促使原有民生项目和新增政策全面落实到位。继续提高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和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落实社会救助、优待抚恤和社会福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努力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医疗体制改革,支持多元化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全方位办好惠民实事。加强对民生项目资金的管理与监督,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五)积极服务三农,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整合资金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繁荣。积极筹措资金,支持陕南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整村推进工作,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以村级一事一议、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陕南移民搬迁等涉农工程项目为抓手,进一步深化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力度,不断增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量,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村发展。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六)强化职能作用,加快依法理财进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会议接待、公务用车、办公设施购置、商务出国(境)等公务活动约束机制,把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措施落实到各项公务活动全过程。强化财政内部监督与外部检查,努力构建预算管理、预算执行和监督检查相协调的监管机制,促进财政资金安全有效使用。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和会计监督职能作用,不断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以国有资产动态监管为载体,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资产,适度扩张增量资产,确保国有资产升值。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构建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切实防范债务风险。
(七)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综合服务质量。积极做好财政预、决算和部门“三公”经费向社会公众公开试点工作,增强财政预决算透明度。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办法,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逐步向镇村延伸。扩大公务卡应用范围,把公务卡应用覆盖到所有国库集中支付单位。进一步完善电子化政府采购机制,提高政府采购效率。深化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改革,将涉农补贴发放纳入县级管理,减少发放中间运行环节。建立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加强对财政投资项目评估审核,节约财政资金。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和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加强财税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履职能力,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组织保证。
各位代表,完成2013年的财政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今年的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