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秦岭南部的商洛,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这里曾经绵延着600公里的商於古道,李白、韩愈、贾岛、温庭筠等唐宋大诗人、大文学家,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经过千百年来秦楚文化的熏陶和沉淀,像是命中注定,商洛这颗文化新苗,终于在今天开花结果,放射出璀璨的光芒。以贾平凹、京夫、陈彦、方英文、陈毓等为代表的商洛作家在全国频频叫响。
今天,我们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商洛文坛上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文学新星——徐祯霞。徐祯霞,柞水县人,笔名秦扬、徐祯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商洛诗歌学会会员。陕西散文学会理事,陕西乡土委员会副主任,陕西散文评论委员会副秘书长,陕西青年散文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院第29届高研班学员。2008年开始写作,8年间,她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北京文学》、《中国文化报》、《散文百家》、《美文》、《延河》、《语文天地》、《海燕》、《山东文学》、《百花园》、《知音》、《中学生阅读》和《中华活页文选》发表作品达1000篇、300余万字。及各类中小学生教辅读物,25次获奖,发表作品入选十多部散文选本,入编中学语文试题和阅读题。作品遍及全国180多个城市和地区,乃至香港澳门和美国,多次入选中学语文试题和各类教辅读物,公开出版散文集两部,《烟雨中的美丽》和《生命是一朵盛开的莲花》。
秦岭最美是商洛,商洛有一张亮丽的名片叫柞水。徐祯霞就出生在距离柞水溶洞11公里的下梁镇。亦真亦幻的柞水溶洞、美轮美奂的牛背梁,清泉冽冽的乾佑河水,陶冶着徐祯霞这颗敏感而细腻的心,自幼爱好文学写作的徐祯霞,在有意无意中将柞水的一切和人生中的各种旷味都装进了记忆里。幼年的徐祯霞就如饥似渴地阅读搜集到的各种文学书籍,连环画。把写景、写人、写物的好句子抄了厚厚几本子。迫于生计,她一直把文学的种子在心里埋藏着,像是藏着一壶陈年老酒。
2008年,春天,烟雨锁春城。徐祯霞就山城雨景写了《烟雨中的美丽》, 却不曾想上了《西安日报》和陕西省作协联合举办的“桃花源杯”新好散文大赛征文版面,并得到了编辑的好评,编辑李建宁在邮箱中回复:“此文语言优美,意境清新,结构完整,主旨鲜明,是一篇难得的好散文,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将在下周二见报。”果然,几天后,柞水县政府办的黄治锋打来电话说:“我在《西安日报》上见到了一篇文章,写咱们柞水的,署的是跟你一样的名字,是不是你写的?徐祯霞一听,强压住心头的喜悦,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黄治锋为她发来了《西安日报》电子版,果真是自己的文章,并在几天后接到编辑电话,编辑李建宁说:“你语言很好,很有写作功底,好好写,你们当地应该有很多素材可以写,欢迎你继续给《西安日报》投稿!”李建宁的话,无疑给了徐祯霞文学路上最大的信心,让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可以写作的,自己有这方面的潜质和才能。后来几多天的时间,徐祯霞一直都处在亢奋和无边的喜悦当中。
兴奋过后,徐祯霞沉寂的文学灵感像是五指山上压着孙悟空的佛揭,一旦被揭开,她思维里关于文学的流泉喷涌而出,一段段美妙优美的文字从了她那颗富于思考和想象的脑子里迸发出来。2008年一年,她就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48篇,几乎一周一篇,发表率达到惊人的98%。这是许多老作家也难以企及的。当时,柞水正在进行旅游开发,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是一个重点项目,在县上旅游工作会议上,县委领导在会议上提出,抽调徐祯霞到牛背梁为牛背梁做文化包装,2010年春节后,徐祯霞就来到了柞水县牛背梁管委会报到上班,在牛背梁工作期间,她为牛背梁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通讯报道,如《解读牛背梁》、《羚牛谷的树》、《羚牛谷探幽》、《会开花的杜鹃树》获得“陕西民间诗歌大赛优秀奖” ,其中散文《牛背梁上望长安》在《西安日报》发表后入编初三语文试题,此后《牛背梁上望长安》便成了牛背梁景区的一句经典宣传语,西安作家、杂文学会副会长陈仓为此专门带朋友上了一趟牛背梁,还专门写下了“牛背梁上望长安”送给牛背梁管委会的主任李浴溱。作为一个用文字表述生活的人,徐祯霞总想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尽柞水所有的美丽和精彩。徐祯霞在牛背梁工作期间,获得商洛市团委“青年人学习榜样人物(称号)、当评2012年度商洛十大新闻人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肯定。
切开珠宝原石的“匠人”
徐祯霞像是一位高超的切割珠宝原石的匠人,把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柞水一一切开展示在寻宝人的眼前。在《牛背梁上望长安》她写到,望着脚下雄伟高峻的牛背梁,再抬头眺望蓝天白云下朗朗的长安城,不禁心旷神怡,遐思联翩,长安啊长安,一个多么让人心安妥的地方,长安是一种幸福,长安更是人类共同的向往和追求,长安是一种状态,长安更是对和谐安乐生活的另一种解读。读这些文字似乎有一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大气与浩气。2009年10月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的《山城霓虹》。把柞水小城描绘的温馨浪漫以及在时光中的变迁与发展表述得淋漓尽致、生趣盎然。“或许柞水是小的,但它也是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片,它是祖国的女儿,与母亲同呼吸共命运,作为母亲,她满怀慈爱地盼望着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茁壮地成长,而她的孩子也没有辜负她的期望,将自己装扮得青春靓丽,令人向往。这山这水,越看越美,这景这人,摇曳生辉。”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对柞水的过去和现在的比较,展示了柞水人民幸福详和的生活图景。2014年7月26日,写柞水山城的散文《烟柳一座城》上了《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的“九州风物”栏目,徐祯霞通过描写一棵棵柳树,乃至一城的烟柳,写出了柞水人勇往直前、坚强不屈的拼搏精神。 徐祯霞在文中写道“在我以为,在所有的树里,以柳为最美,它有着男人的风骨,亦有着女人的优雅与柔美,它看似柔弱,其实极为坚强,任其狂风肆虐,却不为所动,依然能够在风中舞出最惊心动魄的美丽,尔后,风去了,树依然是树,根扎在地下,枝叶招展,它不仅坚强,还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水分充沛的时候可以生长,天气干旱时依然能生机勃勃,我想这可能是柞水人喜欢它的原因吧。如果,人的一生,能够以“柳”的形象存在,想必,那也是一种成功和完美!”
许多到柞水旅游的外地游客都说,他们是读了徐祯霞的散文才慕名来柞水旅游的,想看看徐祯霞笔下的柞水,想看看这颗藏匿于秦岭深山中的明珠小城,也想见见柞水这位高产且蜚声四起的女作家。一位澳门的朋友在徐祯霞的博客里留言说,柞水这么好,有机会我一定带家人一起来看看。
织出五彩绸缎的“织女”
柞水方言吴侬软语,徐祯霞说起地道的柞水话来,让人觉得她来自江南水乡,像是能织出五彩绸缎的织女。她是用文字在编织着思维的绸缎。徐祯霞写景、写物是在用心去写,把自己的感悟、感情全部倾注在里面的。以情感人,真性情的文字才能流传长久。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名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要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用心去寻找,直至找到那一个名词,那一个动词和那一个形容词。徐祯霞一旦投入写作,时时刻刻在琢磨、推敲,用心去寻找最恰当的字句。”
她写《吹糖人的老汉》“老汉很瘦削,脸上布满了许多的红血丝,从老汉的脸上,我能够看出老汉漂泊的艰辛和沧桑,户外工作无疑是辛苦的,常年在外,风吹雨淋,生活不定,一日三餐不定,可正是因为他的一个热爱,让我们平淡的生活多了一些新鲜与情趣,让人间多了一处罕见的风景,让孩子们多了一个兴高采烈欢天喜地的理由。”她写《关中麦客》“为了讨点生活,苦挣苦熬,他们在卓绝的劳动中让他们普通的生命生发出了令人无比震撼的生命力。他们就像是一群离家的候鸟,在异乡的土地上迁徙,不停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不为别的,只为收麦,那金黄的麦子就是他们眼里全部的希望。”她在《两棵香椿树》里写道,母亲能用香椿做很多饭,光香椿饺子她都可以做两种,香椿豆腐的,香椿鸡蛋的,用香椿炒肉就米饭或者是糊汤,还可以用香椿鸡蛋蒜苗(葱花)来上宴席,甚尔还可以给我们用香椿韭菜粉条做菜盒子,在母亲的一双巧手下,有香椿的日子就是生活中最醇美的幸福。读者读这些文字一定会想吃一顿母亲做的家常饭。她在《观荷》里这样写荷花:荷塘里冒出了豆瓣般的小芽,然后慢慢地长到指头大,再到铜钱状,饼干状,最后冲出水面,游浮于池塘。不几日,荷塘便变得生机勃勃了,那些嫩绿的小叶挤挤挨挨在水面,像一群调皮的孩子,簇拥在那里,释放着生命的美和纯真。一朵荷花开了,接着便有很多朵荷花开放,它们像一群豆蔻年华的少女,灵动而娇妍地开放着,令荷塘妩媚嫣然。文似看山不喜平。在《寻找春天》里她写的一波三折。看,这株山桃树与别的树木并无二致,它干瘦的枝干,定定地立在当空,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在它的身上找出春的影迹。因为,它总能比别的植物萌动得早。这么想着,我就快步地走了过去,走近之后,在它身边站定,仔细地端详起来。我在这一丛丛山桃树的枝干中细细地瞅着,突然,在一个略粗一点的枝条上我发现了一两个小芽苞,顿时,我的心欢快地跳跃起来,山桃花在打花蕾了,对于这个意外的发现,我喜不自胜,不禁在心中欢呼:春来了,春天马上就要来了!
攀登文学高峰的“旗手”
在当下浮躁的社会,能沉下身子饱含真情地埋头写作,这实属难能可贵,文学的可贵不在于哗众取宠,而在于用其作品说话,拥有实实在在的读者群,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梅花香自苦寒来。近年来,通过辛勤的创作,徐祯霞获得了巨大的成绩:在中国散文峰会大奖赛上,徐祯霞获得“中国散文华表奖二等奖”;《今夜,我因谁而无眠》获得“全球网友写丽江博文大赛”征文三等奖;2016年元月,斩获“时尚六年西凤杯”首届全国青年散文大奖赛亚军。其事迹入编商洛市委宣传部编撰的大型人物传《商洛人》,2010年被团商洛市委评为“青年人学习的榜样人物”,2012年当评“商洛年度十大新闻人物”。鉴于她的在创作上取得的巨大成绩,2016年2月,陕西散文学会和陕西文学基金会联合在西安为她召开了作品研讨会,贾平凹和肖云儒及省内众多文化大家参加,省市县文化界领导出席。与会者给予徐祯霞很高的评价。认为她其文以情真意暖而触动人心,让人感知生命的温度和暖度,给人以希望和美好,激发人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强烈愿望和信心,以文学的形式带给人精神的力量,起到净化人心灵的作用,从而让人笑对生活,勇步人生。它是脆弱心灵的一针强心剂,它是浮躁社会的一颗定心丸,它是被污染的人生的一瓶洗洁净。
2016年3月,徐祯霞以其作品的高产高质和在省内广泛的影响力,被陕西省作家协会推荐、北京鲁迅文学院审核录取进入中国最高文学学府鲁迅文学院29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习,进行为期四个月的综合专业作家班学习,成为商洛首个以省作协的名义入驻中国鲁迅文学院学习的作家,在鲁院学习期间,担任鲁29宣传委员及组长职务,以其工作热情积极尽责深得同学和老师的肯定,陆续在《人民日报》、《中国文学》、《北京文学》、《中国艺术报》、《文艺报》等诸多大报大刊上发表作品,散文集《烟雨中的美丽》获得首届中国丝路散文大奖赛优秀著作奖,同年7月14日,徐祯霞被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审批通过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了柞水县目前唯一一个具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格的作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为草根作家。徐祯霞来自民间,是最基层的作家,数年来,她一直坚持为人民写作,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自觉抵制低俗写作和唯利写作,歌颂真善美,鞭鞑假丑恶,用文学来改良人心和社会,徐祯霞以为,文学的要义在于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保驾护航,让整个社会沿着一种良性的有序的健康的积极的规范的方向发展。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看来,徐祯霞的创作方向和导向是与我们的时代和人民的要求是吻合的,真正根植于民众基础上的文学才是长久的具有生命力的。
在徐祯霞的散文集《烟雨中的美丽》的扉页上有这样一段话:作者以她敏锐的触角,捕捉记录生活中闪光的东西。她的作品,蕴蓄着足够的温度和重量 ,似润雨如惠风,直抵人的心灵深处。我相信,一定能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钙化的心灵以滋养,在不经意间直抵心谷深处最轻弱的地域,唤醒生动。这本书作为“青少年课外读物百部文库文学篇”出版,上了2015年中国南京青少年图书交流会,在首都北京国家图书馆书架上,与季羡林的散文集摆陈列在一起。从这个层面上讲,徐祯霞的作品是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的,它不仅可供人品读鉴赏,而且还能起到教化育人的作用,让诸多的学生和青少年从中受益。
徐祯霞喜欢莲花,她的第二本散文集以《生命是一朵成型的莲花》为书名,并在书的扉页上题下了: “莲 生于水 出于泥/依然亭亭/馨香四溢/身无半点污物/灼灼笑迎长风/一直以来/喜莲/喜莲之端庄/喜莲之优雅/喜莲之高洁/喜莲有君子之风”。此诗表达的是作者徐祯霞的人生追求和志向,并给自己取号为“红莲居士”,以此言志,以此名志。以徐祯霞现在的成绩,许多人都认为她有更广阔的舞台,都劝她到大城市发展,她淡淡一笑说:“我生在柞水,长在柞水,这里有太多太多自己割舍不下的东西,我能有今天的成就,与故乡的领导和人民给予我的支持和关怀分不开的,家乡的土地,家乡的人民永远都是我最坚实最温暖的怀抱,说句实在话,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才华来报效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艾青说:‘为什么你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太深沉!’艾青的心声也是我的心声,不管在什么时候,柞水都是我最最愿意用心灵守护的地方。”
商洛市文联党组书记王良同志说,徐祯霞同志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徐祯霞的作品以凸显真善美,积极阳光,励志昂扬,深受广大读者朋友的喜爱。就其作品发表数量和质量而言,徐祯霞已经成为商洛文学的中坚力量和旗手。 她是商洛文坛的自豪和骄傲。 商洛作家的都要向他学习耐得住寂寞,勤与写作,用作品说话,用成绩说话。
我国著名评论家雷达说,徐祯霞的作品非常不错,文笔空灵,语言扎实,常常有一些抓住人心的段落和句子,读来让人内心有颤栗的感觉,仿佛受到了震击一般,其作品融可读性与思想性于一体,温暖有力阳光,具有满满的正能量,是一个思想积淀深厚和具有潜质的散文作家,她的文章让人读后总有触动,这于一个作家来说,非常可贵,同时,也是她能够向更高更远处走的前提和基石,希望在鲁院学习后收获更大。
我们相信徐祯霞的文学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用她的一支妙花生笔描绘出更多的商洛美景,写出更多动人心弦的商洛故事和中国故事,成为人民大众喜爱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