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北鹰南徙,过玉龙雪山,飞临丽江上空。800多年前,纳西先人迁徙到丽江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世祖忽必烈“革囊渡江”经过这里,也把大草原的游牧文化和狩猎习俗带到滇西北这片神秘的雪山草甸间。自那时开始,狩猎便成了这里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故而纳西人造就了独特的纳西鹰猎文化。
猎鹰活动既是一种纳西文化,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但又是与保护动物的主旨相悖行。纳西族自古以来就有猎鹰、养鹰、训鹰、用鹰护秋、用鹰捕猎的习俗,纳西语叫“吾可吾达”。
猎鹰、养鹰、训鹰、捕猎,这是一系列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养鹰、训鹰、捕猎,追从这项活动的人在几百年前多是城里的那些富商和有钱人家。即使是现在玩这项活动付出的资金投入也比较多,而大山深处村子里淳朴的山民们则完成猎鹰的过程。猎到鹰后,翻山越岭到城里把鹰卖给城里的有钱人。我所去的这个村子里许多人家到了十月份,有部分男劳力大多到山上去猎鹰作为补贴家用的一种经济来源。有的人家,在大山上住了十天半月,一无所获。有时捕捉的只是不值钱的鹰,只好自己把玩几天后,作为盘中餐了。有的人家,猎到较好的鹰,就能卖个好价钱。古时,一只好鹰能换一头骡子。而现在一只好的鹰也能换一头牛。鹰的价格行情根据鹰的个体、品质而定论。
十多年前,有机会到大山里的一个纳西族村子住了一段时间。在那段时间里,自己身边村子里的人提及猎鹰的事,我才耳濡目染首次接触古老而神奇的猎鹰文化。现将我所看到的猎鹰过程与大家分享。
猎鹰这事来说首先是要观察秋天即国庆节前后这段时间里鹰在大山里迁徙活动的路线。这路线大多毫不费力就能勘测到,因为这已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祖辈一辈辈的经验传习了,鹰们的迁徙路线大抵是相同的,一年与一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路线勘测好后,找个最佳位置,这位置最好是正对鹰所经过的路线,而且是比较向阳的小山包,有开阔视线,找好点后,清理场地,那些无辜的小树就这样成了捕鹰场的牺牲品,搭建人隐蔽的掩体。那帐篷因需要可大可小,这是做好猎鹰工作的第一步工序。鹰是无法发现掩体中奸诈的人的。猎鹰前还得准备一两只鸽子作诱饵。一切准备停当,竖日一大清早,带上干粮与水,男人们便再次上山,去做那守株待兔猎鹰的事了。这猎鹰的过程还与钓鱼的过程有着相似之处。
在没经历猎鹰的活动之前,我无法想象身边的人向我描述猎鹰的过程。好奇这一代传一代,老祖宗时代就传下来的游戏似地活动是怎样展开的?任那些纳西族汉子唾沫横飞,但我就是没法领会,于是,便派生出想跟着猎鹰人去看看究竟的念头。
在跟他们一起去猎过鹰后,心中只想大笑,原来那么难领会的东西,就这般简单。猎鹰过程中在做诱饵的鸽子的脚上拴上绳子,由人拉着,那鸽子的上方罩着一个网就如那足球场上的球网。人就藏在那搭成的小帐篷里,饿了吃点干粮,喝口小酒,听那山林里鸟儿聒噪声。似是极其悠闲,可那眼睛却是滴溜溜只盯着前方半空中的情况。假如发现半空中出现一小黑点,那猎鹰人的神情就变得严肃了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了。近了,不管它是什么鸟,拼命拉动那诱饵鸽子,拉得那鸽子上下翻飞来吸引猎物。我还担心鹰是否能看到诱饵时,猎鹰人却说到“鹰的视力极好,能在上千米的高空中看清地面的猎物。”当有鹰飞过时,大多数鹰可不会放过这样的美食,从半空中一个猛子扑下来,可没想到中计了。这时,一张大网网了下来,猎物与诱饵全都在网中了。但刚猎到鹰时,主人家就会用针线把鹰的眼睛缝上。再用粽叶把鹰的翅膀裹好。因为这时的鹰刚与人类相接触,胆子特别小,特别容易受惊,而用这样的方式可让鹰慢慢适应身边的环境。捕获猎物的喜悦之情真是难以形容,那简直比中了500万大奖还要精彩,还要出彩。如果是猎到了好鹰,那一下子十里八村就会传遍。这时就会有许多人来看猎鹰人猎到的鹰,这时鹰的主人家那可神气了。
丽江男人,无事时,不管是城里的上班族或山乡村野中的农民们,有事、无事喜好戴上皮手套,把玩把玩那鹰。虽然养鹰非常费事,但它非常符合丽江男人生活的心态与爱好,而且玩鹰那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而且整个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对于今天的丽江男人来说,玩鹰这不是谁发明创造的活动项目,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这是对纳西民俗文化的一种传承与保留。
丽江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因有了这些民俗文化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的神奇而美丽,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还有许多纳西民俗文化需要我们后人们去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