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县位于我省南部,秦岭南麓,西安近邻,商洛以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被城里人称为“天然氧吧、城市之肺”,融“名山名镇名洞”于一体,也被誉为“终南首邑,山水画廊”。
眼睛带你看柞水
在柞水县社川河畔有一座美丽的凤凰古镇,它坐落在社川河、皂河沟、水滴沟三河出口交汇处“十字水”肥沃的三角洲上。背靠大梁山,面向凤凰山,有五寨护卫的鱼米之乡,它是全县闻名的商贸古集镇,人口稠密的大镇,经济繁荣的强镇,更是人文灵气的富镇。凤凰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距今有1400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好。以四合院为主、古建筑大体沿袭徽派建筑风格。2002年12月被列入省级第四批“古建筑群居民”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清朝顺治初年,豫、鄂、川等地客商看中此处水运交通发达的优势,来凤凰镇经商并安居下来。清道光年间因凤凰嘴至西安的骡马道辟就,水运至此而后通过水运发往湖北等地,商旅往来多云集于凤凰嘴,此地形成固定的集市。在嘉庆年间凤凰镇街广建街房门面,广招商客和手艺人,疏通汤(峪)谷(城)骡马驿道,金钱河水路航运,开通商流、人流、物流,新建街房百余间,商业一时繁荣之极,有“小上海”之称。
在清末民国初年,商埠字号、店铺钱庄遍布,形成了32个大的商号。凤凰镇成为秦岭以南、连接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重要商贸集镇。北方的山货土特产经马帮转至此,再经水路南下;而江南的丝绸、大米又经水路在此下码头,而后从旱路翻越秦岭送入关中。后来随着水运的枯缩和公路交通的改善,凤凰镇逐渐失去了昔日的作用。尽管如此,现在的凤凰镇和周边地方,依然保留着许多老作坊和老手艺,如造纸坊、铁匠铺、丝织店等,当地人的生活中还依稀保留着古老的痕迹。凤凰镇的古建筑普遍建于明清,历经几百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好。
嘴巴带你咥柞水
在柞水当地,家家户户有养猪的习惯,每年到了腊月就要杀年猪了,但是过去没有冰箱肉不易保存,一家杀一头猪又不能几天吃完,人们就保留一些鲜肉在当时和过年时食用,其他的肉腌制熏烘成腊肉。
腊肉的制作过程:将刚宰杀的年猪趁着其还有热度抹上食用盐,放在容器中盖好,每隔一天翻一次,放置四五天后把这些腌制的肉挂在火炉的上边,火炉烧火熏制,过去都是土房,家家都有火炉,只需要一个冬天,经过腌制熏烤的腊肉就可以保存一年甚至更久时间。今天很多人都盖起了砖房,家里没有了火炉,熏制腊肉就需要搭建一个小窝棚,在下面烧上小火慢慢熏制亦可完成。当然这火还是很有讲究的,烧火需要硬柴禾,还要加柏树枝提味。
保存方式:冬天过了之后腊肉要换一个通风比较好的地方保存,以防变霉生虫,每年六月尤其是六月初六天气好的时候还要把腊肉拿到外面让骄阳炙烤,因为当地气候湿润,多多少少还是会有霉变发生的,处理虫子的方式也很有意思,拿出当地自酿的包谷酒,用嘴喷洒在有虫的地方虫就死了。
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柞水腊肉保持了色、香、味、形具佳的特点,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语。腊肉的腌熏锁住了脂肪,保留了口感。用腊肉烹饪最好的几道菜就是最大限度的去油,比如腊肉炒腌菜,腊肉炒豆酱,腊肉炒干香椿等。
文化带你悟柞水
凤凰镇老街弯曲的街道和两边遍布的明清老房是这里独特之处,其建筑的排水和防火系统很是科学,我们深深被老祖先的聪明智慧所折服。
在这条东西一千多米长的古镇上至今仍完好保留着60多座明清时期的民居。沿主街有一条石板覆盖的小溪,另有一条与之垂直的小溪穿镇而过,形成十字形水系。老街两旁靠街全是商铺,商铺后面是住宅。临街大门一般用结实耐磨的核桃木或漆木板做成,用土漆油染,明净光亮;门墩为石雕花卉。商铺铺面宽不盈丈,宅深却达三四十米。据说铺面的间数和房屋的纵深度都代表了当时主人的富裕程度。
走在凤凰镇老街上,你会明显感受到老街上的建筑与关中民居的不同。从外观上看,它更像徽州民居,粉墙青瓦,屋脊中央和两旁均有装饰,正中为莲花或梅花,两边有兽脊或龙头。房屋很多都是三进三开,三个院子逐层升高。陕南多雨,因此这里的建筑和南方的许多建筑一样更多地考虑到其排水功能。院落的格局基本为四面坡向中央的天井,天井中有暗管将雨水排出室外,被称为“四水归堂”,屋顶呈人字形,屋檐前采用滴水瓦,防止雨水散布。房屋山墙由下而上,筑有与屋脊齐平的防火墙,以防邻屋失火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