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南长江上游的金钱河畔,正月初三刚过,一些人家就开始扎制各式各样的花灯。农历正月十三是这里许多小镇上的灯会。
这里的灯会依然秉承唐代灯会的习俗,上元前后各一日,共三天;张灯的第一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末一天叫“残灯”因残字不吉也叫“阑灯”。
为迎接这个特别节日的到来,人们都使出浑身解数,制作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花灯。有的人家甚至请来篾匠,来到家里替自己制作。他们把陕南古老的造纸工艺,融入到花灯的制作上,如锤竹、捣刷、捞纸、分纸等。
这些灯的造型更是栩栩如生,简单的有三角、四方、五星、六棱、八面,复杂的有鱼、虾、牛、羊等,还有一切村民们能想到的动植物,以及各类神仙都被做成花灯或者描绘在纸上。
在村民的心里,花灯预示着新的一年生活明亮,日子红火、繁花似锦。所以要应有尽有。
通常,花灯要在正月十二以前制作完毕,并将做好的花灯挂在还留有青青枝叶的竹枝头上。这些灯像是打扮光鲜的嫁娘,只等待集合的锣鼓。
正月十三的太阳刚刚落山,鞭炮声便急不可耐的在村头响起来,紧接着是密集的锣鼓和吆呼声,顿时各家各户不约而同的打着
早已准备妥当的花灯走上村街。一家大小穿戴一新,欢天喜地拥着花灯向着锣鼓声走去,他们要去祭奠灯神的地方。
这些灯将会在村子里最宽最大的道场上被复活。复活的仪式简单而神圣,先是点上蜡烛,燃烧裱后(一种薄而黄被村民视为天书的纸张),再请法师庄严地地念上一阵祈祷词后,整个灯就被依次“复活”。紧随着是竹马、旱船、狮子等被“复活”,这时整个山村的欢乐也被点燃。
连续三个夜晚的巡演开始了,山村里人山人海,伴随着阵阵的鞭炮声,花灯队伍浩浩荡荡。若是遇上雪夜,青烟袅袅,漫天飞舞的雪花洋洋洒洒,枝叶交错,影影绰绰,摇曳生姿。
村民们说是看灯,其实各家各户也在暗暗地比较,父母恨不能将所有的好衣服都给孩子穿上,好让他成为全村最引人注目的焦点。看谁家的灯扎得好看,谁家的媳妇穿戴得漂亮,谁家的儿子长得英俊,谁家的女儿生得讨人喜欢,因此在陕南民歌里也常常能听到“看灯是假意,看妹是真心”的唱词。
“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往往随着三天三夜的狂欢,一场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也随着灯影在蜿蜒的小路上开始上演。
那些花灯看似杂乱其实是有序的排列,随着领灯人一声锣鼓,挑灯的队伍随着山路村街走出各种阵式,如长蛇阵、双龙出洞、乌龙摆尾、套款、S阵等等。
灯的玩法一般是到了每家门前先是亮灯、出灯,然后参土地、开山门、开财门、盘灯、对白、踩场、搭上咐、歌舞、小戏、参桌子、参果碟、测盘子、参门神、扫场等过程。
在锣鼓唢呐声里,竹马、旱船、狮子等开始表演,同时有打扮滑稽的歌师时唱时舞。歌舞突出歌不离口,动不离手,手不离扇、帕,身不离步法。
在金钱河流域玩灯中的三大知名歌有《十二月圆》、《正迎灯》、《谢香茶》等。我听到的歌《十二月圆》声调是陕南流行的花鼓调,歌词通俗易懂,都是些吉利话。
正月彩唱正月圆,今日迎灯府门前,
保佑府上生贵子,早生贵子点状元。
二月彩唱二月圆,二月报喜府门前,
一报大哥为丞相,二报二哥中状元。
三月彩唱三月圆,三月清明谷雨前,
家家户户烧纸钱,保佑儿孙点状元。
四月彩唱四月圆,四月蚕丝起大眠,
黄蚕老了结黄茧,织匹绫罗奉状元。
五月彩唱五月圆,五月端阳好划船,
二十四个划船手,留个好手接状元。
六月彩唱六月圆,六月太阳是伏天,
口口声声喊叫热,打把阳伞接状元。
七月彩唱七月圆,七个仙姑下凡间,
手牵手来天桥过,吹吹打打接状元。
八月彩唱八月圆,十八大姐玩花园,
左手摘花头上戴,右手摘花奉状元。
九月彩唱九月圆,九月菊花开满园,
家家做的桂花酒,留坛美酒接状元。
十月彩唱十月圆,铜盆打水到堂前,
口口声声叫洗脸,三尺绫罗接状元。
十一月彩唱十一月圆,十一月雪花飘满园,
我家有个金扫帚,扫开大路接状元。
十二月彩唱十二月圆,十二对花灯大团圆,
自从今日玩过后,荣华富贵万万年。
要是逢到闰月年,歌师还要补唱道:“十三月彩唱闰月年,肩扛雨伞讨茶钱,你把茶钱交与我,无事不到府门前”。
歌唱的内容很多是他们对未来的向往。他们中有的人一辈子也没走出过大山。他们在桃花源一样的水域,依山傍水,靠着几亩地,一头牛一头猪,一群鸡鸭,一猫一狗相伴终老。
词也简单,直白,似流水。有人说原生态朴素的音乐也许终究要被浮躁的社会抛弃,当我一次次往返在南山腹地,我相信,在那里只要河流清澈,山川美丽,这些美妙的天籁之声一定会与世长存。
玩灯这种古老的游戏,不仅包含了村民的信仰、更体现了他们的智慧。跑竹马、划旱船、耍狮子等表演还要求有非凡的体力,每晚都要三至四队人轮流表演才能玩下来。
这种玩法一般是以村为单位。陕南一个自然村少则三五十户,多则百十户人家,每家选出一个挑灯者。除此之外,全村还得挑选出长相俊俏的三至四个小男孩跑竹马,以及会唱歌的媳妇坐船,年龄稍大的男子扮艄公。
唱船歌的歌师是本村人,方言说唱,内容简短,无完整情节,唱词诙谐有趣,多以恭贺、吉祥语言来抒发感情或说清事理。舞狮子的人不仅要体力好还要机智敏捷。
这个时候山里的父母不会赶着孩子学奥数,或者睡觉,而是鼓励他们参与到花灯中来,扮演其中的某个角色,或者一起追逐花灯队伍翻山越岭。
这是一个人们集体参与的游戏,黑暗、寒冷、困苦后退三步。三天的灯会,全村人仿佛集体进入梦境。
狭小的石板街上,人来人往,人潮拥挤,那些卖气球、棉花糖和卖小吃的商贩多是外乡人,哪里热闹往哪里挤,叫卖声此起彼伏,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
他们的存在让人感觉混乱,但在这样的节日里,却也是一道风景,为这个古老的节日平添了别样的市井风情。
无论走进哪一家,堂屋的八仙桌上都供奉着祖先,整齐地摆满了五谷杂粮、蔬菜瓜果等祭品,也有供奉着“天地君亲师位”。
这个时候即使一个外乡人来到这里,好客的主人都会盛情款待你。他们会说:“多一个人就是多一双筷子。”这一天客人来得越多,主人家就越高兴、越体面,说明这家人德行越高。
花灯队伍行经的路边,村民燃起香,放起鞭炮,并早已点燃了门口的红灯笼。刹那间烟花重重漫天绽放,爆竹声声响彻山坳。
千姿百态的花灯拥簇宫灯,紧跟花灯队后面的是竹马、旱船、狮子等。玩灯从夜晚来临开始挨家玩,这家玩罢那家接。
往往是上家接近尾声时,下一家的鞭炮已经响起。送灯的上家要把一盏不灭灯交接在下家主人的手里,灯不能灭,越亮越好。
在这个美好的夜晚,就算平时因些小摩擦不相往来的邻居,也一扫平日里的不欢,在互相恭喜中握手言好,互道来年美满,友谊因此更深一层。
要是竹马跑得好,狮子玩得欢,旱船艄公唱得好,主家还要挽留再玩一遭。这玩一遭就是四十分钟左右。竹马、狮子、旱船同时在同一道场展开,竹马是由一对小孩子骑着,寓意天上的神马下凡,狮子是祝福主家来年鸿运当头,粮食满仓。
旱船艄公们时而起船,时而在狭小的道场上靠岸,嘴里却唱出了:“正月里闹元宵喂,艄公我手拿镐呀,小的小妹哎哟,小的小情哥哎哟,我二人才把家常话说哟,这船咋就靠了岸哟呵呵”。
随着烟花一道道在河流的上空升起,游行队伍像一条“长龙”,沿着金钱河两岸游将过来。“长龙”过处,家家户户放鞭炮,放焰火。一时间烟花漫天绽放,爆竹震耳欲聋,四周烟雾迷蒙,烟雾中人影绰绰,整个小山村沸腾了。这样的情景一直到夜里子时,直到开天。
他们相信丑时开天,寅时开地,这时一切闹腾要停顿下来。
灯与竹马,旱船和狮子都要被主事人家供奉起来。玩灯的人们则各回各家,直到第二天夜晚再被村长或者领队的铜锣请来,那些灯也再次被复活。被请起挨家挨户玩耍,直到正月十五夜里集合起来,请来法师做法之后焚烧送回天宫。
这些花灯有满驾灯(48盏)、半驾灯(24盏)之分。人手一盏,其中的八盏宫灯是最华丽的也是群灯中最亮的。
人们认为复活的宫灯是天上的,或是因“宫”与“公”同音。传说若是能抢去迎回家里供着既可以风调雨顺,还可以喜得儿子。
因此,这些宫灯常常被蓄谋已久的村民抢夺,所以不得不由身强体壮者扙着,往往还安排有“保镖”看护。不过即使被人抢了去,亦不去真地讨回,只是象征性的吆呼着追赶一阵。抢灯的人都是些十里八乡的熟人,于此一番抢闹,反而给欢乐的玩灯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又成了村民们新一年的笑谈。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誓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当我再次漫游在这古代楚国上游的金钱河畔,耳边想起了那首《越人歌》,恍若隔世,辨不清何年何月身在何方。
关于金钱河灯节的来历,要追溯到汉文帝时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来司马迁在创建“太初历”时,亦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唐代唐玄宗钦定为三天,到了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正月初八点灯,一直延长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或许清代某皇帝觉得灯太单调,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只是将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玩灯的传说也很多,有说起源于农家在田间立长竹竿挂上一盏灯 “照田蚕”。
广为流传的是: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人畜等通通烧掉!天帝女儿是位心地善良的仙子,她不忍心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了人们。众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有一位老人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大家就可以免于劫难。
“三十夜的火,十五晚上的灯”,这是流行在金钱河畔的一种广为周知的说法。金钱河源于柞水县金井河,在山阳境内,西起户家垣左家湾,东至漫川关沙沟沟口,贯穿九甲湾、黄龙、合河、板岩、安家门、洞沟、南宽坪、同安等11个乡镇,流域面积2436 平方公里,入湖北省郧西县夹河镇与汉江交汇流进长江。这段流域正是陕南巫风盛行的地方。玩灯或许就笼罩着那些神话传说的色彩。
这种古老的玩灯与安徽皖西,贵州西路流行于汉族居住地区的思南花灯等都有相似之处。
思南花灯曲《盘灯》唱词:“灯从唐朝梨园起,灯从唐朝园内生。”四川泸州花灯唱词“唐朝起(来)唐朝兴,唐朝兴(起)到而今。”这类唱词说法和唐代的记载也是吻合的,但只有金钱河流域玩灯是完整的,而这种保存完整的玩灯或许正是得益于陕南的巫风。
这些神话也好,传说也罢,在区域不同的地方都有它自身的演变方向,在最好的生态环境下,与地方生活与地方历史同步演变,每一次演变都是一次新的美学创造。
2012年农历正月十五,我行走在金钱河畔,在吵杂俗艳的村街里徜徉。“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唐伯虎《元宵》所说的一切在这里自自然然地呈现。那种优美的诗性生活,像是非常古老而又模糊的梦。
我行走在陕南山水间,像一个丢魂的人一样,试图找回曾经的夜晚,却不自觉地陷入冥想之中,也许天堂不过如此罢了。
一阵锣鼓响过之后,我终于听到了玩灯的代表曲目《正迎灯》:
正月彩唱正迎灯,今日迎灯到府门,
保佑府上生贵子,早生贵子跳龙门。
二月彩唱杏花开,天官赐福到府来,
一赐福来二赐寿,三赐元宝滚进来。
三月彩唱是清明,观音菩萨洒净瓶,
一洒府上平安乐,二洒府上国泰平。
四月彩唱麦稍黄,送子娘娘坐高堂,
娘娘送来麒麟子,单单送到贵府上。
五月彩唱是端阳,鸡猪鹅鸭满池塘,
鸡鱼鹅鸭无其数,金银财宝用斗量。
六月彩唱热难当,主东买马置田庄,
上买良田千万顷,下买湖北到汉阳。
七月彩唱秋风凉,北京城里开考场,
大哥二哥都去考,得中头名状元郎。
八月彩唱是中秋,主东儿孙中诸侯,
探马门前报三报,桅杆竖得高千秋。
九月彩唱菊花黄,菊花做酒满缸香,
家家做的菊花酒,留瓶好酒状元郎。
十月彩唱小阳春,全家大小受皇恩,
请上张公并鲁班,改换门楼做朝廷。
十一月彩唱小雪飘,彭祖寿有八百高,
年长八百还嫌少,果老二万七千高。
十二月彩唱又一年,十二对花灯大团圆,
自从今日玩过后,荣华富贵万万年。
和声连绵往复,仿佛是在为一个巨大的摇篮里的婴儿催眠。玩灯的队伍在崎岖的山道上有序地前进,山村在欢乐中醒来,我却似有离别的伤感,离开了这条婉约的河流。
走在金井河畔,我希望能在满河柔波里探寻到那只出字神龟,遗憾的是,只看到初夏的河边,浮萍、水松、藕等植物丛生。山沟里的卷柏、石兰、石茶、鱼腥草、灯芯草、夏枯草、蒲黄,见缝插针般竞相生长。
水面上,鸳鸯、野鸭等各种水鸟在阳光下嬉戏,成双结对,给河流带来了浓郁的生命气息。鳝鱼、青蛙在绿叶边,看着水面的世界。一只鳖钻出水面来,悠然自得地,缩着脖子蹲在石头上晒着太阳,看似睡着了,一点动静,它便咕咚一声跳进水里。
清澈、透明、恍惚得有些静止的河中央,有着一个热闹的世界。桃花瓣子鱼、钱鱼、鲢鱼、鲫鱼、沙鱼滚子、黄辣丁、泥鳅等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儿的鱼儿,快乐地生活在它们的清凉世界。
在峡谷激流中还有着一种叫声如婴儿啼哭的娃娃鱼——大鲵,现在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村里人告诉我,它只是在阴雨密集的时候才会在山溪中像孩子般啼哭。
河里的石头上长满了青苔,远远的像是一朵朵在河面上盛开的睡莲。鱼儿在绿波中时隐时现,诱得你伸手去捉,它又调皮的从你指缝间溜走,怎也奈何它们不得。
在溪流中有一种鱼儿叫做钱鱼。每年清明过后,它们成群结队从长江溯河上游,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在4-5月间来到秦岭腹地这既清澈、水温又适中的山谷中,集群在河流的溪石滩里,安静地产卵,生儿育女。
这些山溪中的精灵,它们体如纺锤,侧扁,背鳍前方隆起,腹部圆,尾柄细长,头短而宽,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侧线以上的鳞片有明显的灰黑色边缘,状如青钱。跃出水面时,鱼鳞在阳光下银光闪闪,乡亲们亲切地称它们钱鱼。因为味道鲜美,是南山人招待亲朋好友的一道招牌菜。
当桃花肆意开遍南山的河岸时,偶尔会有桃花鱼在清澈的河底悄然绽放,让人以为那是桃花花瓣落水而生的尤物,让人爱怜。等到花谢叶生,河的两岸更是香气流转,于是,河水带着一路的芬芳勇往直前。
常常是谁家的鸡鸭鹅牛羊丢了,那准能在河边找到,它们或在草丛中捉蚂蚱,或啃着鲜美的野草。让大人们找遍小镇、找遍学堂,怎也找不到的淘气孩子,原来他不是在青石板下捉泥鳅,就是在河边的石缝里找螃蟹。
河是家畜们的垂青之地,也是孩子们的天堂,当然更是大人们的福地。谁家的男人生了气,往往会独个儿来到河边,抽个把时辰的水烟,气也消,恨也解,最后被婆娘们连拉带哄回了家。
当然也有小两口吵了架,女人闹着要跳河,男人舍不得,结果你拉我扯跑到河边,那柳树林里去行尽好事,哪管它天荒地老。
黄昏的河边常会有人在唱着叫魂调;“回来了么?”后边跟着一个年青女子的和音:“回-来--了”。
这是在陕南山区流行的叫魂法,有时还真灵验。比如说,张家的孩子在河里玩了一天,回来后发烧,肚子痛,或李家的孩子受到了惊吓,回到家里经大人这么一叫,晚上睡了一夜,第二天就好了。孩子是如何好的?谁也懒得去探个究竟。不过现在这种“秘”方,只是在有些交通还不发达的深山里沿用。
随着一朵乌云飘来,雨点就落下,天地间,水线相连,雾气填谷,远近山峦若隐若现。有从上游飘来的炊烟,混着一点饭香,一丝烟火味,轻轻的笼罩在河面,让河有了些神秘。
忽然从上游传来一阵诡异的类似呼唤的歌声,我循声望去,雨雾中,一个女人,手里拿着漏水的灶滤,一边不停的从河里往上舀水,水却很快从灶滤里漏掉。伴随着她的动作,飘出一个高亮而悠长的调子:“我儿咿呀,呀,在外面,不管是得罪了天上的神,还是地下的鬼,都-让-他-(魂)回-来—呦”。那就是叫魂调。
在那颤颤惊惊的长音后竟然是刚刚听到过的《王祥卧冰》:
二十四孝出王祥,王祥他母病上床。
百样饭儿她不食,一心要用鲜鱼汤。
王祥一见着了忙,手拿钥匙开柜箱。
打开柜箱取银两,银两拿了二十两。
行步儿走莫迟慢,不觉来到大街前。
上街一看龙摆尾,下街一看虎翻身。
店房家门院套院,酒房家门户套户。
铁匠家门叮当响,银匠家门冷锤钉。
猪肉羊肉摆两行,不见鲜物上市场。
王祥一见着了慌,急步来在江岸上。
帽子挂在杨柳树,衣服脱在江岸上。
鞋袜脱在沙滩上,热身爬在冷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