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楚古道,是古代秦国通往楚国的一条驿道。是连接秦山楚水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为发展华夏文明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以及南北物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修筑过程:掇刀长坂坡大道:昔日坎坷路,今日变通途.秦楚古道经历了初建到逐步修建完善的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秦朝初年至秦末时期修筑,起始长安,终至秦岭终南山,绵亘三百余里;第二阶段为东汉、西汉王朝时期修筑,从陕西柞水至安康,至湖北襄阳,长约五百公里;第三阶段为三国时期修筑,自湖北襄阳起,经荆门至江陵纪南城(楚国故都遗址,荆州古城北十里许),长约一百五十公里。
主要功能:秦楚古道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功能有:一是便于军队行军打仗、运送辎重粮草;二是便于朝廷传递公文;三是便于地方向朝廷缴纳物资、贡品;四是便于老百姓通商、行走。
配套设施:古道沿途设有关隘、驿站、铺、店等配套设施。秦楚古道的这些配套设施究竟有多少,已经难以考证。现仅以湖北荆门为例:荆门境内有两关(乐乡关、虎牙关)、两驿(石桥驿、建阳驿)、六铺(子陵铺、团林铺、鸦铺、五里铺、十里铺、四方铺),店就不计其数了。这些配套设施主要是历代王朝为了防御敌人入侵,朝廷官吏、军队将士以及传递公文的人南来北往途中歇宿、换马休憨的处所。历来为朝廷拨库银修建,地方官吏负责维护。
典故传说:秦楚古道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和传说。它,成就了历史上一些帝王将相开创千秋伟业的抱负和理想。如: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刘备到襄阳古隆中“三顾茅庐”。它,谱写了中华儿女忠心事主、保家卫国的可歌可泣的英勇壮举。如,掇刀长坂坡赵子龙单骑救主;关羽在掇刀石屯兵厄守虎牙关,使得曹操不敢冒然进犯荆州。它,让那些文人骚客、名人雅士经其游历名山大川,描写祖国壮丽的河山,发泄忧国忧民的感慨,抒发怀才不遇的心情,留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和盖世名篇。如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在孟子港解梦,有感而发,捐资筑坝修桥,为民谋福祉的善举。它,记录了在兵荒马乱岁月里,难民们为逃避战乱和饥荒而背井离乡、妻离子散的凄凉情景……所有这些,使人刻骨铭心,令人津津乐道,值得世人细细品味。
一、综述
秦楚古道(即义谷道)系北周保定二年(562),为配合陈国进攻北齐,便于兵马通行和辎重运输,大冢宰晋国公倡修的。该道因途经今长安的大峪(古名义谷)而得名义谷道;又因起自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管辖的长安,止于楚国管辖的金州(今安康),又名秦楚古道。其道北自长安城南入大峪,跨越秦岭后,经今柞水太峪河沿乾佑河南下,再经镇安、旬阳至金州(今安康),天和三年(568)完成。该道长290公里,路面宽2.5公尺,可通行古兵车。其中,今柞水境内道长60公里,有26处栈道,长约28公里。
唐代,贞观八年(634),李世民为加强秦岭南山防务,下令整修加固秦楚古道,贞观十二年(638)完工。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因其宠幸杨贵妃,除将子午道作为给杨贵妃运送荔枝的主道外,于开元五年(717)集万余人整修了秦楚古道,将栈道原铺的木板一律改铺石条,并于开元十年(722)完工后,宣布秦楚古道为运送荔枝的备用道。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割乾佑镇畀金后,金人为巩固乾佑镇辖地的政权,派重兵镇守。为方便关中向乾佑镇运送粮草,于贞元二年(1154)动用兵士5000余人,将长安至今柞水县城的秦楚古道加宽为3米,以适应三套马车的通行。明天启三年(1623),为围剿李自成军队,便于官军大兵通行,朝廷拨银4万两,动用民工万余人,对秦楚古道进行了全面补修。除修通毁弃路面100余公里外,又将垮塌的栈道全部补修一新。其中柞水境内补修栈道18处,长约20公里。
秦楚古道建成后,除商贾行旅均沿此道北上南下外,为军务活动提供了重大方便。由于今柞水境内山大沟深,崖悬坡陡,形势险要,北宋乾德二年(964)在今柞水县城南的红石崖设乾佑关(亦称旧县关),派参将镇守。清乾隆八年(1743)改参将为游击一员,兵一营,长期驻守,直至清末废弃。在长达947年间各地农民造反军与官军在此浴血奋战多次,多以农民起义军和造反军取胜而告捷。北宋天圣二年(1024),朝廷为防止四川王小波领导的农民造反军经秦楚古道北上长安,在太峪河花门楼设石门关,派兵百名镇守。靖康元年(1126),为堵御金兵南下,增派守军500名,步马10匹。其后,南宋、辽、金、元、明、清均视石门关为“守定石门,安定长安”的重关,派重兵防堵。
秦楚古道建成,方便了驿递,发展了驿铺。今柞水境内先后组建的有夜珠坪中驿铺、旧县关中驿铺、药王堂驿铺、楼子石驿铺。其中,夜珠坪中驿铺是在秦楚古道开通后,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将今柞水东南大部地区同今镇安县由丰阳(今山阳)分出置安业县,县城设在今柞水县下梁镇夜珠坪时设立的。配备驿工10人,驿马5匹,至明景泰二年(1451)未变,历时755年。当时由于夜珠坪中驿铺是京城(长安)沿秦楚古道向西南辐射的干线驿道中的著名驿铺,所以引起各级官府的必然重视,规定驿马必须挑选精良快马充任,日每匹发精料20斤;驿工除按规定传递好公文外,饲养好驿马为其重任。凡因饲养不善,驿马跌膘瘦弱者,处驿工苦役一年。这种严厉的制度,迫使驿工催马快行,饲养不敢懈怠。宋代,为强化驿递工作,实行了两项改革,一是驿递军事化,一是建立急驿铺。军事化是把驿递的主办权由文职官员负责交兵部管理,驿工由军人担任,改称驿卒,经费由军费中开支。急驿铺是为日夜不停传递紧急的军事文书而设立的。当时规定,每10里设一急驿铺,每日传递的路程为400里,后来还提高到500里。急驿铺的驿马在路上奔驰时,白天鸣铃,晚上举火把,撞死人不负责任。铺铺换马,铺铺换人,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北宋开宝三年(970),夜珠坪中驿铺,按照朝廷规定,实行了军事化,并增加了驿马4匹,驿卒8人,执行急驿铺的任务。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撤销由安业、乾元改为的乾佑县制,降为乾佑镇,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恢复乾佑县制,至元三十一年(1294)又撤销乾佑县制,夜珠坪中驿铺和急驿铺虽几易驿卒和驿马,但并未撤销。明景泰三年(1452),在原乾佑县境复置县,改名镇安,县城设谢家湾(今镇安县城所在地)后,撤销夜珠坪中驿铺和急驿铺。
旧县关中驿铺是秦楚古道建成后的北周天和六年(571)设立的,置驿工10人,驿马5匹,负责将公文由长安接至旧县关,再由旧县关送达金洲(今安康)。当时因造纸术普及,公文普遍用纸书写,装在厚纸制作的信封内。为保密,信封封口涂封泥盖印。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因将今柞水东南大部地区同今镇安县由丰阳分出设立安业县,县城设今柞水下梁镇夜珠坪,遂撤销旧县关中驿铺,改设夜珠坪。明景泰三年(1452)成立镇安县后,撤销夜珠坪中驿铺,复设于旧县关,至清末未变。期间,因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分拨咸宁(今长安)、蓝田、镇安三县地设孝义厅,时朝廷规定30里一铺,旧县关中驿铺只负责南至渡船口的公文接送,并负责孝义厅辖区内各驿铺的管理。嘉庆二年(1797)因战事频繁,驿递任务加重,增加驿马2匹,驿卒4人,至清末遂废。
药王堂驿铺设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成立孝义厅后。置驿马2匹,驿卒4名,负责南至旧县关的公文接送。嘉庆二年(1797)亦因战事频繁,驿递任务加重,增加驿马2匹,驿卒4人,至清末遂废。
楼子石驿铺也是在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成立孝义厅后设立的。此铺是秦楚古道翻过秦岭南下的第一个驿铺,海拔1643米,气候高寒,冬季下第一场雪后即开始封冻,至第二年三月方消。其任务是由长安大峪秦岭铺接送公文至药王堂铺,全长50公里,是长安至安康驿递路线中最艰苦的一段。初派驿马3匹,驿卒6人。嘉庆二年(1797)亦因战事频繁,驿递任务加重,增加驿马2匹,驿卒4人,至清末遂废。
二、重大战事
仁贵大摆迷魂阵回纥兵将全覆没
沿秦楚古道向南,由石嘴子街南边进沟,经马房子达梨园塘,再向西北走10公里,就是干沟大梁。站在大梁上环顾四周,山的高矮一样,形状一样,沟壑的长短、大小也一样。倘若仰视一下天空,看雄鹰在空中飞旋,或者站在原地来个360度的回转,你就会认不出你由何处上来,更不清楚你回家时该由哪里下山。如果你是单独一人,那种令人疑惑不解的恐惧立刻笼罩脑际。这就是柞水人称的迷魂阵。
相传,唐朝龙朔年间(661-663),原居漠北的回纥部族逐渐强盛。其首领比粟纠集仆骨、同罗两部族武装共5000余人,由今甘肃绕道至金州(今安康),又沿秦楚古道北上,驻守旧县关(今柞水县城处),烧杀抢掳,无恶不作。南自石瓮,北至车家河,人民逃避一空。高宗李治任命郑仁泰为行军大总管,薛仁贵为副总管,各率兵万余人讨伐回纥。郑仁泰及所率兵士,出陈仓(今宝鸡),经褒斜道至旬阳沿秦楚古道北上;薛仁贵率兵出长安,沿秦楚古道南下,对回纥实行夹击合围。回纥部酋比粟,得知这一军情后,于夜间率全体兵士,悄悄离开旧县关,开进梨园干沟,埋伏在两面密林中,企图引诱唐军入“瓮”,然后来个瓮中捉鳖。
薛仁贵及其兵士,先郑仁泰两日到达秦楚古道沿线的永宁堡(今柞水下梁镇夜珠坪)。在探知回纥兵集结于梨园干沟的实情后,仁贵左思右想,没有一个万无一失的作战方案。如去干沟清剿,回纥兵居高临下,又隐蔽在暗处,唐军一旦进沟就暴露无遗,硬拚必然带来惨重伤亡;如由侧面登干沟大梁,一旦被回纥兵将发现,比粟必然抢先占领大梁,这样又置唐军于居下临高的形势,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是夜,在睡梦中,仁贵忽见空中飘着一纸天书,他追了一里路才将天书抓到手中。展开一看,上书:“干沟大梁摆迷阵,回纥兵败定无疑”。仁贵醒来后,捉摸了一会儿,总觉得这个梦是天授机宜。天亮后,即找向导率兵从干沟背后的姜家沟上大梁。上到梁顶后,只见四面峰峦迭起,大沟小岔相互交错,不但不迷糊,而且一望便知东南西北。仁贵在心里把天书上的话回忆了一遍。忽然他大笑道:“我真有些懵懂,‘干沟大梁摆迷阵’,就是说迷阵要我来摆!”说罢,像神差鬼使似的,他的右手不由自主地伸出来,又不由自主地向下一压,再向上一抬。接着双手又不由自主地向两边伸开,又从两边合拢。只听满山满谷一阵轰响,四面的山,高山缩小,小山增高,短沟拉长,长沟缩短,几十平方公里的地形地貌变得一模一样,真的叫人分不清东西南北了。埋伏在干沟密林中的比粟和他的兵士作战心切。在发现大梁上有唐军活动时,便摇旗呐喊,杀声震天地冲向大梁。仁贵镇定自若按兵不动。等到回纥兵全部进入迷阵以后才下令:“杀!”唐军冲出密林,万箭齐发,刀砍矛戮,回纥兵死伤大半。部酋比粟,环顾四周,见四面山势皆同,个个山上都有唐军向他包抄过来。他在原地转了一圈,猛觉天摇地晃,头昏目眩,“扑通”一声跌倒在地,嘴里不住地说:“各自逃命,各自逃命……”
战斗只进行了两个时辰,回纥兵尸体摆满迷魂阵,剩余人只得抬着比粟那瘫软的身体,漫无目的地东逃西窜,最后终被唐军全部活捉。
义军民众一条心营盘声威震陕西
出长安(西安)城南门,沿秦楚古道南下,翻越“南下斯须隔帝乡,北行一步掩南方”的秦岭,随万山高下进入柞水;或者乘包茂高速公路的汽车南下,出了长18公里的秦岭长隧后,在四山包围之中,忽见一楼房林立,火车、汽车南下北往的山镇,这就是营盘镇。
营盘镇最早的名子叫白龙滩。平时飞玉溅珠的乾佑河在此转了一个弯,形成一个幽深莫测的水潭。传说潭中潜伏着一条白龙,生性和善,善解人意。这条白龙在潭中修炼了5000多年,被玉皇大帝封为岭南雨神,专为民呼风唤雨,解除旱象。白龙恪尽职守百多年,行云及时,作雨适中,庄稼年年丰收,人民安居乐业。有一年三个月滴雨未下,庄稼全部枯死。百姓们成群结队,日日到潭边焚化香表,恳求白龙行云作雨,普救苍生,但十多天后仍不见效。一日忽见白龙迟钝地浮出水面,浑身抖动着爬上沙滩,对着火毒的太阳熬受着炙热的烧烤。百姓们全部赶来,跪在白龙身边祈求降雨。白龙泪汪汪地告诉大家:“我身患不治之症,无力行云作雨,但念旱象旷日持久,大家求雨心切,我只有在沙滩上以身殉职,恳求龙王行云作雨,拯救苍生。大家回去吧,今日午时三刻即降大雨。”说罢,白龙即绝气身亡。到了午时三刻,果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人们在欢呼雀跃之际,聚会计议,将此地取名白龙滩,以资纪念为民解除旱象、以身殉职的白龙。
南宋绍兴十年(1140),金人入据中原,节节进逼。京兆府(即今西安市,时柞水归京兆府管辖)计议,白龙滩为终南首镇,地势险要,需派重兵长期镇守。后即派千名兵丁驻扎,军帐星罗棋布,鼙鼓声早晚震耳欲聋。自此,改白龙滩为营盘。以后历代农民造反军也抢先占据营盘,屡挫官军。明成化六年(1470)农民起义军刘通部王彪率万余人驻守营盘,官军三次偷袭不成,便在夜间沿秦楚古道两边摆开战阵,企图以众胜寡。不料王彪部料事如神,在官军未布好阵前,先将弓弩手埋伏在秦楚古道两边的密林中,待官军布好阵,便利用居高临下的形势,对准官军战阵,万箭齐发,然后又以骁骑沿秦楚古道冲杀,官军死亡千余人后怆惶逃跑。陕西官军统领肖关成大为吃惊,向朝廷禀报:“陕南营盘地处万山之中,有天神暗中威助贼兵,此地万不可攻。”
清同治六年(1867)元月,太平军二万余人驻守营盘,同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太平军除帮助人民挖地、背粪外,还打富济贫,将豪绅、地主的10多万斤粮食,分给穷苦百姓。三月,太平军出大峪,与清兵在三兆激战,一举击败副都统乌兰都,杀清兵万余人。营盘民众组织运输队,为太平军运送粮草。战后,太平军返驻营盘,设宴款待民众,军民共饮凯旋酒。
1946年7月下旬,根据中共西北局指示,由中共陕西省工委书记汪锋召集李浩、张鸿泰等人,在旬邑马栏开会宣布成立中共长(安)柞(水)工委和长柞游击队。长柞工委和游击队成立后主要活动在秦楚古道沿线的太峪河,通过宣传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主张,与人民建立了鱼水之情。在当地男女老少的全力支持下,先后利用有利地形与清剿之敌战斗了15次,每次都以敌人的惨败告终。致使胡宗南惊惶失措电告蒋介石:“陕南营盘有大批共军,骁勇难敌,请派大军清剿。”其实,当时的长柞工委及游击队总共只有30余人。
雄关险道易坚守义军计取敌为友
营盘镇太峪河的花门楼是秦楚古道翻越秦岭进入柞水最艰险的路段,除栈道频仍外,在号称石门的地方,两山合抱,形似两扇大门,加之合抱的两山崖悬壁陡,十分险要。北宋天圣二年(1024)朝廷在此置石门关,派驻戌兵百人。靖康元年(1126),为堵御金人入据,增派守军500名,步马10匹。其后南宋、辽、金、元、明、清均视石门关为“守定石门,安定西安”的重关,派重兵镇守。
南宋绍兴元年(1131)九月,农民起义军李忠率5000余人,同官军王彦部在乾佑县城(今下梁镇夜珠坪)大战,李忠败。战后,李忠准备夺石门关,翻秦岭向驻守在长安、户县的主力靠拢,但三次夺关均未如愿。第一次是九月十六日,李忠以骁骑百匹在前冲杀,步兵紧随其后。谁知冲至关下,守军在关上万箭齐发,李忠部死百余人,急速下令撤退至大山岔。十九日,李忠部于夜间偷袭过关,但很快被守军发觉,关上即刻燃起堆堆篝火,把关上关下照得通明。接着守军仍以箭射杀死李忠部10余人。李忠见战况不佳,又恐中埋伏,急退兵至大峪河口。二十三日拂晓,李忠部分两路登上关东关西两面山梁,想绕关而走,但遭到埋伏在两面山林中的守军的伏击,李忠部又死20余人,遂撤退至营盘入沙沟翻秦岭至长安。
清嘉庆二年(1797)五月,白莲教王聪儿(齐王氏)、罗半年、王三槐、冉文有率众兵,在楼子石驿铺驿长胡玉松及全体驿卒的帮助下,在镇安屼峪沟口全歼了来阻之清军,当场杀死副都统雅某、游击广某、都司勇某后,准备经石门关翻秦岭进军关中。六月四日,白莲教万余人冲到关下,与守关官军用箭对射,但因官军居高临下,又有关垛防护,白莲教士兵居下临上,无任何掩蔽,死50余人后,即退兵至楼子石。当日晚王聪儿与众头领商议,借助楼子石驿铺驿长胡玉松和守关官军首领有密交的有利条件,把50匹骁骑改装成驿马,将刀剑藏在公文袋里,由胡玉松和全体驿卒护送过关,然后于六月七日早对守关官军实行内外夹击。此计果然奏效。过关时关上守军首领见是驿长胡玉松领行的驿递大队,不但没有盘查,还打开关门高兴地说:“兵多马壮,胡兄今日好气派!”胡玉松笑着说:“屼峪沟口一仗,官军全军覆没,这次我们是奉命将他们丢弃的公文函件全部送往西安府。”守军首领拱手说:“祝胡兄一路平安!”六月七日早,当白莲教全部人马来到关下,守军官军准备拉弓射箭时,50匹骁骑由关上冲下,对守军大杀大砍;关下白莲教将士乘机过关,将守军团团包围。守军死50余人后全部投降。在驿长胡玉松的劝说下,投降的守军首领愿同全体降兵加入白莲教,进军关中。白莲教将士掌声如雷,连声叫好。
此后,清政府根据陕西署的呈报,认定石门关形势极为重要,原派驻的绿营兵军心不忠,极不可靠,遂派驻八旗兵百名,步马40匹,严加防守。同治元年(1862)四月,太平军启王梁荣富、遵王赖文光、主将马融和率兵6万余人由镇安入孝义厅(今柞水县),准备经石门关进军咸宁(今长安县),但听说石门关易守难攻,又有一营满族八旗兵镇守,大队人马强行过关必有重大伤亡。经众头领计议,采用调虎离山之计,将守兵全歼于倒回峪,然后让大军过关。四月十八日早,太平军挑选的500名弓箭手浩浩荡荡地进入倒回峪,埋伏在小路两旁的密林中;50名骁骑沿倒回峪上下游动;另派两名兵士,化妆成当地乡兵,跑步去石门关报告:太平军50余名骁骑去倒回峪抢劫民粮,请求八旗兵前去围剿。八旗兵头领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即下令全体守兵快马加鞭奔赴倒回峪。守兵百余人马一进入倒回峪,不到一袋烟工夫,就有80余名中箭身亡,其余的催马逃跑时被上下游动的骁骑全部围歼。太平军6万余人于当天顺利通过石门关,到达目的地咸宁。
抽刀斩水水更流借酒消浇愁更愁
秦楚古道西侧,即今柞水县石瓮镇西干沟有一山形似一匹战马。马头高仰,马口大张象对天长嘶;马鞍紧缚于马身,鞍蹬低垂,单等骑士跃马扬鞭;马鬃耸起,象听到厮杀号令,鼓起一身雄威,即将冲锋陷阵;马尾上翘,有立即奔驰之态。由于这种富含拼搏动态的战马形象,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古代西干沟人多以“跃、腾、征”等字为子孙取名字。清代的吴氏宗谱就是以“耀武扬军威,试锋在阵前。征战应成仁,壮士传千秋”20个字,作为后人的续谱,沿用至今。
在战马山的后下部,即马肚子的地方有一喷泉,水象从山里边压出来似的,喷起丈多高的水柱。喷水落地形成一汪深潭,深约2米,直径5米,人称“战马潭”。潭水清澈见底,微风拂来,碧波荡漾,颇具诗情画意。水中有游鱼数十尾,时而游上水面,时而潜入潭底。由于水味甜美,当地人民多以此水酿造玉米酒,酒味格外醇香。战马潭终年不涸,即使在长期干旱时期,西干沟河水干枯了,战马泉依然喷水不止,潭水依然保持2米的深度。
战马山还有一种神奇的景象,一年四季,随着季节的变化,这匹仰天长嘶的战马也在不断地变换着肤色。春季,树木吐芽,百草泛青,山桃花竞相开放,一个斑斓的花马呈现在面前;夏季,浓荫蔽天,满山青绿,马就变成了青马;秋季,满山枫叶火红,马脱去绿装,变成了赤色马;冬季,大雪覆盖,一片银白,马又变成了白马。、
战马山和战马潭,又是胜利的象征。新编《柞水县志》载:“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割乾佑镇畀金。”金兵沿秦楚古道驻扎,乱杀无辜,抢夺民财,凌辱妇女,人们被迫以西干沟为营,饱饮战马潭水,操练武艺,个个骁勇非凡。金兵三次围剿都丢盔弃甲而逃。金将闻知当地人民的骁勇,系饮用战马潭水之故,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亲率精兵百余人来战马潭焚化香纸,抽刀斩水,但遭到当地人民的伏击,百余名士兵全被杀死,只有金将一人死里逃生。回到军帐里,金将以酒浇愁,饮了一碗又一碗,在饮了十八碗之后,酒性发作。当他回想起晚上的惨败后,便嚎啕大哭。哭了一阵之后,羞愧难当,便拔刀自刎而死。第二天,金将自刎而死的消息传出后,有人为金将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抽刀斩水水更流”,下联是:“借酒浇愁愁更愁”,横额是:“罪有应得”。
攻守全在士兵勇胜负均由军心定
沿秦楚古道南下,至今柞水县城南关有一山岩,高27米,长82米,如刀削斧劈;上有马鞍形宽阔地带,长约130米,宽110米。因面水依山,地势陡峻险要,自古至今又是南下镇安、安康、汉中,北通西安,东走商州、河南的必经之地。在战争中只要一夫当关,就有万夫莫开之势。北宋乾德二年(964)在此设乾佑关(亦称旧县关),派参将镇守。关上马鞍形地带军帐星罗棋布。后历代官军和农民起义军均以此关为屏障,展开了多次战斗,直至清末废弃,长达947年。其中,清乾隆八年(1743)改参将为游击一员,兵一营。清聂肇基《旧县笳鼓》—诗曰:
旧县雄关高建牙,朝喧鼙鼓暮吹笳。
响流巨壑溪声壮,气薄层霄雁影斜。
山谷之中排壁垒,旌旗以外见烟霞。
将军剩有林泉兴,低唱渔歌钓水涯。
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割乾佑镇畀金后,绍兴十七年(1147)金人在乾佑关派重兵镇守。因金兵在乾佑关、石嘴子、下梁子、租子川(今西川)、车家河等地烧杀奸掳,无恶不作,激起民愤。此时,南宋朝政日趋腐败,官军逃遁。受害地民众秘密组织抗金团在老庵寺习武半年。是年八月二十一日夜,兵分三路,一路由租子川翻梁至东山寺,拔除金兵据守的乾佑关后营;一路由王家河沿五华山山脚,由南向北侧击乾佑关南营;一路由老庵寺翻凡家山走乾佑关东山,由北向南侧击乾佑关北营。抗金团凭借满腔怒火及熟悉当地地形和路径的优势,三路人马均于夜间子时到达预定位置。指挥部以放火为号,抗金团千余人冲入金兵营帐,刀砍矛戮,杀声震天,金兵赤身裸体,抱头鼠窜。至拂晓杀死金兵800余人。抗金团见战局大胜,遂在金兵营帐上贴了“若继续害民定杀不饶”的字条,下面署名“天保军团总部”。此事直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金兵撤离乾佑关时,都没有弄清是当地人民对他们作恶多端的惩罚,而认为是宋军神兵天降的突袭。
清同治三年(1864)四月,四川农民起义军蔡昌林率兵5万多人,由镇安入孝义厅(今柞水县),乾佑关守军和厅署官员闻讯逃匿。起义军驻守乾佑关、什家湾、车家河,操练武艺。五月八日早,清军将领侯保勒率部攻打乾佑关。因起义军警惕性甚高,加之早有准备,来犯清兵刚到关下,就被起义军用箭射杀200多人,侯保勒只得率部逃至今柞水石瓮。五月十二日侯又重组兵力,由租子川翻梁出后沟偷袭。由于起义军事先探知清军要走的路线,便以重兵埋伏在后沟两面山林中,待清军登关时突然发起进攻,清军又死200多人,余溃逃至梨园塘。五月十八日,侯保勒接朝廷密令,必须在五月二十日攻下乾佑关。他精心策划,运用骁骑百匹打先锋,步兵分东西两路偷袭。当百匹骁骑一踏上登关小路,关上巨石纷纷滚下,打得骁骑人仰马翻;从两面偷袭的步兵也遭到起义军伏兵的阻截,死伤惨重。侯保勒三次破关未能得逞,便一改平素常胜将军盛气凌人的傲慢气势,向朝廷呈文:“卑职三次破乾佑关未能取胜,且死伤惨重,皆因逆匪士气骁勇,料事如神,防守严密,指挥得当所致。保勒罪不可赦。”
官军作恶辱妇女义军解救不迟疑
秦楚古道翻秦岭后,沿太峪河南下3公里处有一太平山,山高2170米,三面均为悬崖陡壁,只有一侧有一条穿越密林的小路可通山顶。山顶于清嘉庆八年(1803),由当地民众捐工捐料修建了一座太平寨,有住房5间,伙房2间,石砌围墙142丈。
咸丰九年(1859)三月,回民起义军孙四五、大木头、小木头率兵300多人走秦楚古道,入大峪翻秦岭,准备与镇安阳山观、东茅坪等地回民起义军相会合。途经孝义厅驻药王堂 ,屡挫守军,打富济贫,贫苦百姓多受其益。孝义营官军100多人,除在战斗中死伤50多人外,其余50余人持刀、矛、弓箭上太平寨躲避。到太平寨后,孝义营首领见避难百姓携妻儿老小,已将太军寨挤满,加之其中有60余名姑娘和少妇,姿色出众,遂起不良之心。他令士兵将青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全部赶下山去,让士兵每人占有一名姑娘和少妇,横加蹂躏。一日,回民起义军首领孙四五带人到太峪河访查民情,一位年迈苍苍的老者流着眼泪对他说:“官军在寨上不管白天黑夜,奸淫妇女成性,稍有不从就用刀砍死。我的女儿和儿媳就死在贼子刀下。”孙四五听了咬牙切齿地说:“这帮禽兽,恶贯满盈!我们一定设法解救那些妇女!”说罢返回药王堂营地,挑选了百名武艺高强的士兵奔向太平寨。谁知狡猾的官军在通寨山路上设置了三道关卡,除用石块堵塞了路径外,并派兵丁把守。回民起义军用箭射连闯三关,杀死官军10人后直奔太平寨。此时寨内妇女一片哭声。回民起义军撞开寨门,进屋一看,赤身裸体的官军正在蹂躏妇女。孙四五大骂道:“他娘的,太平寨内不太平!杀!”士兵们冲上去挥刀、拔剑,不到一顿饭工夫,就把50多名官军处死,还活着的50多名妇女全被解救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