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青山绿水,却过着苦日子,如何把旅游资源转化成群众脱贫致富新动能呢?地处秦岭腹地的柞水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为契机,创新推行“四联”模式,走出了一条旅游脱贫、旅游富民、旅游强县的新路子。
公司带动贫困户助力脱贫
农副产品实现品牌化销售
今年30多岁的吴祥华是柞水县曹坪镇沙岭村四组贫困户,年纪轻轻便成了村上的贫困户,这让吴祥华心里很不是滋味。直到去年村上成立了村办集体企业柞水孝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养牛产业),吴祥华便在家门口有了一份固定工作,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一个月在养殖场打工,月收入3000元,再加上养殖场租赁他的一亩土地年租金1000元,自己又种植了中药材和农副产品,年收入不断增长,今年预计年收入有5万元左右,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不远了。”吴祥华说,这些变化他做梦都没想到,现在干劲十足,对脱贫充满了希望。
“公司通过租赁土地,打工、以贫困贴息资金形式入股经营等形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沙岭村第一书记汤有亮是柞水县财政局干部,又是村办企业的负责人,他介绍,公司去年成立以来,主要以养殖业为主,除了公司自己饲养外,农户也可以报单饲养,公司进行回收。另外养牛产生粪便有种植蘑菇,通过柞水县配送中心以品牌形式销售。目前,公司已经帮助了75户(其中38户今年脱贫,另外37户明年脱贫)186名贫困群众。
柞水县农产品配送中心主任李颐圆说,柞水是一个山区县,农产品量比较大,他们从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对产品进行分类分级分拣包装,把农产品工业化商品化,面向省会城市居民厨房消费,直接进商场超市,他们对这些农产品也做了无公害认证,绿色食品认证。
李颐圆介绍说,通过农产品中心解决了农户农副产品销售难问题,销售价格还有保证,公司年生产3000吨,包括各类农产品,去年产值达到了3000多万。他们现在在农村扶持了一批“经纪人”,通过经纪人收购农民手中的农副产品,这个市场正在越做越大,将带动更多的群众,依托特色产业走向富裕。
预计今年上半年
实现户均增收1500元左右
据了解,柞水县按照“抓三产、促一产、带二产”的思路,建立生产初端和消费终端有效联接机制,成立全县农产品配送中心,分别与8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签订收购协议,与140家宾馆、酒店、商场、农家乐签订供货协议,实行订单化生产、组织化经营,使贫困户生产的土鸡蛋、腊肉、蜂蜜、食用菌等绿色农产品搬上了餐桌、走进了超市、装进了游客的“后备箱”,不仅补齐了柞水旅游要素的短板,还解决了2100余户贫困户农副产品的卖难问题,预计今年上半年实现户均增收1500元左右。
“产业联接,提升帮扶准度只是 ‘四联’模式中的一种,贫困户吴祥华在产业联接最低端,也是最终的受益者,通过这种形式有效带来脱贫,业发展了产业,促进了旅游的融合发展,实现了三方共赢。”柞水县扶贫局副局长宁江平介绍,所谓的“四联”模式是指全域联动,改变贫困面貌,产业联接,提升帮扶准度,景区联带,促进就业创业,入股联营,共享发展红利。
宁江平表示,除了产业联接外,他们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捆绑使用项目资金向贫困村倾斜,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也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依托景区景点、宾馆酒店、旅游名镇和美丽乡村,优先安排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找到了全域旅游与脱贫攻坚的最大公约数。此外,对于一些贫困户发展动能不足的现状,柞水县以县旅游公司等为融资主体,由公司出面为贫困户担保,帮助每户贷款5万-10万元入股经营,每年按照8%的固定收益率分红,今年计划吸纳2700户贫困户参与联营,为贫困群众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增收渠道,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