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民歌历史悠久,隋唐时期,境内俚歌流行。明末清初,湖北、湖南、安徽、广西诸省移民迁居柞水。具有秦楚文化的流风余韵,又有当地土著人的文化底蕴,柞水固有的民间音乐吸纳了湖南花鼓调、安徽黄梅调以及周边地区民歌的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柞水民歌;内容十分广泛,有历史传说、有反映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最多的是以日常生活、男女爱情为主要内容。从体裁和演唱形式上看,有山歌、小调、劳动号子、风俗歌曲、歌舞剧等。山歌高亢嘹亮,具有浓郁的野山情调;小调委婉优雅,长于叙事抒情;歌舞剧生动热烈,载歌载舞,多在过年过节的社火歌舞中演唱;风俗歌曲形式多样,主要是酒歌和孝歌,酒歌以唱为令,边喝边唱,流传在柞水境内的民歌有成千上万首,有声望的歌手成千上百人。
山歌:郎在高山喊一声,姐在房中慌了心。
四条腿的板凳坐不稳,手拿线儿穿不上针,
巴不得情哥拢我身。
男:这山望见那山高,望见乖姐捡柴烧,
没得柴来我给你捡,没得水来我给你挑,莫把乖姐晒黑了。
女:这山望见那山低,望见一对好画眉,
画眉见人就高飞起,阿妹见哥把头低,有话不说藏心里。
郎在对面唱山歌,妹在房中织绫罗,哪个挨刀死的短命死的发瘟死的唱得果样好哇!
唱得奴家脚麻手软不得动弹踏不得云板丢不得梭喂,绫罗不织听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