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盘镇龙潭村位于柞水县的东北部,与长安、蓝田交界,属于标准的山大沟深的山区。全村住着215户人家,753口人,面积40.5平方公里,海拔均在1200米以上,土地贫瘠,耕地仅674亩,青壮年劳动力占总人口的40%。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龙潭村在县药办的技术指导下,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猪苓种植,逐步越过了贫困线。目前,该村有80%的农户都种植猪苓,其中有4个大户户均在3亩左右,平均每户达到0.16亩,已完成猪苓种植1052亩,成为名符其实的专业村,增加农民人均收入500元,正在从四类村迈向三类村。
一、主要做法
1、抢抓机遇。2003年,柞水县委、县政府决定大力发展中药产业,在全县掀起了中药材种植的热潮,为龙潭村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在深入分析村情实际的基础上,针对龙潭村偏远落后的现状,利用其优势,因势利导,发展中药材种植。县药办技术人员一起下到全村勘察地形土质。就在工作就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的时候,村上有些老年人就说了:不种粮食了以后吃什啊,祖上的耕读为本,这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种药能维持生计吗?这也反映了许多人的心里,对种植中药材持怀疑态度。为了消除这部分人的抵触心里,村委会班子成员走家串户做思想工作,但效果甚微。班子成员也只有自己和老药农各自先开始种一点,开辟了该村人工种植中药材的历史。
2、确定品种。虽然中药材种植开始了艰难的起步,但在确定品种上,也是颇费了一番周折的。经过县药办深入实际勘察,发现该村海拔均在1200米左右,耕地少、山地多,土壤大部分是腐殖化黑土,非常适宜猪苓等菌类药材的生长,经市场调查也发现,猪苓的市场非常好,而且属于大宗地道药材,市场用量很大,目前市场上存量较少,供不应求,加之该品种的适应性很差,适宜生长的区域不多,发展猪苓种植是一项很好的致富项目,猪苓被作为发展的品种确定了下来。
3、坚定信心。在村干部种植猪苓收获的时候,当地甚至外地的药贩子提前就来到家里等候,这里采挖那里就包装运走了,现钱交易,当年获利近千元,更加坚定了发展猪苓种植的信心。此时他们想到的不是追求自己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只卖了少量的成苓,把大部分都留了下来,作为发展猪苓栽培的种苓,在自己的自留地里也开辟出来,聘请了县药办的专家现场指导,直接新种下了10窝。两年后,获利直接上到了5000元。村里的群众看到了效益,表示也想种植猪苓,大家在学习了技术后,聘请了县药办的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2007年当年全村发展猪苓栽培2000窝。经过技术攻关,利用树叶、树枝等木材辅料进行栽培并获得成功,缓解了猪苓种植需要木材指标与林业政策之间的矛盾,进而更加坚定了发展猪苓种植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信心和决心。
4、扩展规模
全村猪苓经过几年的艰难发展,群众认识到了种植猪苓是依托适合当地资源优势和特殊地理位置发家致富的好项目。随着栽培技术逐步成熟,群众利用房前屋后、坡边坎楞,几乎每户都种植,猪苓质量和产量也提高了,市场行情也是一路上扬,目前已经上涨到80-100元每公斤,每窝的纯收入可以达到800元以上。龙潭村现在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村,一村一品的专业村,2009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00以上。下一步,村上将进一步提高栽培技术,高产高效,建设猪苓的良种繁育基地和猪苓种植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县的药农增加收入。
二、存在问题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木材指标短缺,猪苓产业发展木材需要与林业政策之间的矛盾;二是中介体系不健全,目前的种植销售都是自然自发,没有一个组织统一;三是地道品种保护还没有启动;四是没有形成特色品牌;五是还没有规模化生产;六是良种退化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1、协调林业部门在木材指标分配时给龙潭村予以倾斜,以支持该村的猪苓产业发展。
2、联系县药办、民政局、县科协等部门,协助成立龙潭村猪苓协会。选举协会机构,专门负责全村的猪苓种植技术的推广、销售联系、组织栽培、良种的购运、会员的培训等事宜,发展壮大猪苓产业。
3、由龙潭村协会或秦岭特效医药研究所承载,申报地道中药品种保护,推介柞水猪苓品牌。
4、召集技术人员开展猪苓种植技术攻关项目研究,主要在高产高效高质上做文章,在猪苓的无性繁殖上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