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柞水县抓住省委、省政府启动陕南药源基地建设以及科技示范县等机遇,以有利的区位优势、环境优势和政策优势,按照抓示范、促规模,抓规范、提效益的工作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实行订单种植,推广 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加快建设一区三基地的步伐,逐步把中药产业培育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绿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把柞水打造成为关天经济区最具活力的板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全县累计人工种植各类中药材28万亩。其中木本24万亩,草本药材4万亩,2010年全县完成中药材种植28482亩,其中草本药材9482亩,示范种植2900亩,药农种植药材人均收入增加到800元,挑起了农民收入的大梁。
狠抓品种,确保种有所获。在巩固提高老品种种植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尝试新品种的培育工作。在丹参、秦艽等品种的育苗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并培育出了大量的种苗,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经与陕西农林科技大学联系,获得了技术上的合作支持,今年将有2-3个新品种在全县适生优生区域进行培育,此举成功将为柞水中药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促使产业快速高效发展。
牢把市场,拓展销售渠道。柞水始终坚持订单第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保证完成示范任务的基础上,坚持种有所卖,卖有所益的原则。近年所种的丹参、板蓝根、西洋百合、秦艽、猪苓等草本药材,分别与陕西盘龙制药公司、陕西中药材种植公司、商洛天士力公司、商洛佰士力公司、盘龙植物药业公司等单位签了订单,让药农种的放心、卖的称心、来年有信心。
稳提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人工种植中药材的起步阶段,选择了技术成熟、比较效益高的丹参、板蓝根等地道药材品种,年收入在1000元/亩,当时为种粮的二倍以上。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规范化程度的逐步提高,西洋百合、秦艽、猪苓等高效品种的推广,药农收入提到了现在的平均2000元/亩。同时在防病、虫害、抗灾等措施和能力上也有了大大地提高,最大限度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强优服务,提高药材质量。服务过程中,一手抓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自身水平,按照统一购(育)种苗、统一栽培、统一除草、施肥,统一抗旱排涝,统一采收加工,统一销售的六统一原则,在药材种植品种的选种、育苗、管理等各个环节做好及时到位的技术服务,使之会服务、优服务,确保中药材的质量达标;一手抓信息服务,及时把各大医药市场的药材行情公布通报给药农,也及时把全县的优质中药材信息联络给各医药市场,力创柞水中药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