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县各镇各部门按照“主攻战略产业、突破区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思路,围绕建设“三县一基地”(休闲农业示范县、千万只土鸡示范县、食用菌科技示范县、秦岭鲜切花基地)目标,大力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1.设施蔬菜规模初显。按照“规模化发展,基地化管理,科学化种植”的理念,大力发展棚室蔬菜高山蔬菜种植,带动全县以辣椒、瓜类、茄子、西红柿、圆白菜、西葫芦等为主的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万余亩,年产蔬菜6万吨,在满足本县群众消费的基础上,还销往西安等地。
2.食用菌产业布局优化。大力扶持海林菌业、正森农业等公司的食用菌生产项目,带动了全县食用菌产业结构和布局全面优化,科技创新、推广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全县共栽培袋料香菇和地栽黑木耳等食用菌1000万袋,年鲜产量12600吨,年产值达到1.072亿元。
3.水杂果种植良好起步。按照“规模农业出特色,特色农业提效益”的发展理念,通过合理规划,集中发展,科学管理,水杂果种植业实现了良好起步。全县水果总面积现已达到5360亩,其中猕猴桃530亩,樱桃630亩,葡萄160亩,年产量达到7450吨,年产值达到1120万元。
4.花卉基地发展壮大。按照“规划先行、政府引导、示范带动、群众参与、整体推进”的思路,着力推进花卉基地建设,全县共发展花卉苗木1680亩,其中2014年新增675亩,基地建设总体规模、个体效益和发展水平均再上新台阶。
5.烟叶生产稳步推进。按照“稳步发展老区,积极开发新区”的思路,狠抓生产环节的技术管理,大力改善烤烟生产基础条件。柴庄、杏坪、红岩寺、瓦房口和凤凰等5个镇共发展种植烤烟大户147户,种植烤烟4000亩。
6.蚕桑产业实现突破。依照“栽管并重、种养并存”的原则,鼓励规模化养殖、规范化管理、企业化运作,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全县共发展桑园面积3800亩,在杏坪镇严坪村新建标准化蚕房3处,总面积1000平方米。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模偏小。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布局分散、规模小,多数镇产业混杂,主导产业不突出,没有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区域种养规模。
2.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规模总体偏小,加工层次低,研发能力弱,特色农产品精加工或系列开发不足,产业链条短,没有形成一体化经营,产业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3.品牌意识不强。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观念的影响,部分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品牌意识淡薄,“重生产、轻品牌,重数量,轻质量”,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4.种养水平不高。多数基地种植不够科学,管理不够规范,集约化程度不高,统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推进慢,致使产量低,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农民的积极性不高。
三、下阶段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完善县级主抓、部门指导、乡镇推动、村组实施的组织领导体系,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宣传引导及监督检查,形成四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镇和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制定完善资金扶持、项目争取、产品销售以及考核问责等具体措施办法,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强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工作。
2.依托项目建设,促推产业发展。坚持把抓项目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着力点,编制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积极争取扶持产业发展资金。加大项目整合力度,集中扶持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扶持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3.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各级农业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在政策、税收、土地、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农发资金、扶贫资金对特色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各界资金,重点投向设施种养基地、特色林果业建设,精心打造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园和展示带。探索建立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产业政策性保险业务,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4.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保障体系。引进特色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等高新技术,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建立和完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检测和控制体系,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建立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组织,重点做好产品生产、供求、价格、政策、科技等信息分析与服务。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逐步建立资产评估、流转、融资平台,鼓励农户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使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
柞水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柞水县按照“提升质量,做名品牌,开拓市场”的思路,每年设立1500万元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大力扶持“菜、果、烟、药、菌、水产”等富民特色产业发展,在全县三大流域重点打造了十万头生猪、百万亩林果、千万只土鸡和千万袋食用菌四大特色产业带。同时,打好生态绿色牌,加快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做名“农字号”商标,全县有31个农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注册“盘龙”“汇生源”“亿升缘”“老作坊”等知名商标9个,核桃、木耳、板栗、香椿、土鸡蛋、豆腐干等农特产品备受西安人青睐,仅在西安各大超市、商店销售额已突破2亿元,极大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