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柞水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陕西省深度贫困县,辖8镇1办81个村(社区),总人口16.3万人,基层党组织319个,党员7746名,贫困村5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0896户32887人,贫困发生率24%。面对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柞水以开展“党旗引领脱贫路”主题活动为契机,探索推行“四抓四强四提升”党建领航脱贫攻坚模式,有力促进了脱贫攻坚工作开展。
一、抓教育培训,强化理论武装,提升思想引领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柞水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突出抓好思想建设,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凝聚起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想共识。
一是开展阵地教育。按照中央“学深弄懂做实”和省委“抓首要、大学习、促发展”要求,举办全县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培训班3期,依托各级党委中心理论组开展理论学习450余场次、专题研讨130余场次,并分层次开展干部全员轮训,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会新时代新思想的内涵要义,增强“四个意识”,自觉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依托县镇党校、党员活动场所等主阵地,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推动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举办“四支队伍”、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班等9期1330余人次,领导干部讲党课235场次。深入开展“学理论学法规学政策守纪律”专题教育,编印学习资料1100份,组织专题学习860场次,持续增强抓党建促脱贫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是深化融合教育。针对部分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坚持“支部办、农民讲、农民听、为农民”原则,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深化“党员+”融合教育,支书带头讲,农民轮流讲,每个党支部每月至少开展2次活动,累计开展1100余场次,4260名农民学员接受精神洗礼,以党员教育引领全民教育。结合当地脱贫产业发展需要,建设木耳种植、菌包生产等讲习基地79个,组织217名党员成立“致富讲习团”,举办公开课368期,评选脱贫之星65人,产业新秀96个、五星级党员134人,用身边的事感动、带动身边的人。结合固定学习日、道德讲堂等载体,开展文明创评、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评选“文明先锋”97人,开展集中巡讲600场次、讲座73场次,修订《村规民约》79个,设立村民“红黑榜”81个,破除群众“等靠要”思想。今年5月15日,国务院扶贫办在四川南充举办的深度贫困地区激发内生动力研讨会上我县作经验交流。
三是推行开放教育。针对少数党员群众脱贫政策学习不深入、致富带富能力不强等问题,利用柞水“党建红云”、远教站点、柞水先锋等“线上”资源和乡村夜校、农家书屋等“线下”资源,通过开办网上学习课堂、送学下乡等方式,开展党性教育、知识教育2400人次。针对眼界不宽、专家学者少等短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扶贫干部、村支书赴贵州、南京、苏州、深圳等先进地区学习34批次、830人,聘请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24人,举办柞水大讲堂11期。针对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的情况,通过“课堂理论+经验感受+实地学习”的教学方式,将学习培训延伸到田间地头、广场院落,现场案例培训5期480人次,建立党建扶贫示范点、党员扶贫示范基地36个,开展技术培训146场次,实现灌输式向互动式教育的转变。
二、抓基层组织,强化堡垒作用,提升群众组织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柞水始终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筑牢基层基础,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
一是创建与整顿并举规范提升。深入开展“评星晋级、追赶超越”创建活动,制定了《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实施办法》《评分细则》和3年创建计划,每年投入500万资金改造提升村级活动场所,51个贫困村中创建党组织标准化示范村9个、达标村15个。以开展“两力两率”排查提升、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和扫黑除恶专项整治行动为抓手,将“一般和较差类村”作为整顿对象,强化整顿措施,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党组织1个,转化提升4个“一般类”党组织,夯实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二是组建与延伸同抓扩大覆盖。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政治引领作用,大力实施“两建两带”党建扶贫模式,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构建“园区党组织-产业党支部-专业党小组”的党组织架构,在符合组建条件的产业园区、涉农企业、移民安置点、农民工聚居地建立“两建两带”示范点32个,发展合作社(协会)63家,在2个园区、18个龙头企业建立党支部23个、产业链党小组54个,带动3826名贫困群众创业就业。
三是支部与产业融合带动脱贫。围绕“一主两优”产业布局和“六个一批”就业扶贫行动,持续深化“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党建领航脱贫攻坚工作。采取“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发展合作社(产业协会)63家,1526名贫困群众有了长期稳定的致富产业;采取“支部+旅游+贫困户”的方式,1440户贫困户办理了入股联营手续,开办农家乐250余家,带动贫困人口就地就业5000余人;采取“支部+园区+贫困户”的方式,通过土地流转、房屋入股、承包经营、劳务就业、领养产业的办法,带动2225户3138人实现稳定脱贫。全县建成木耳菌包生产线5个,累计栽培木耳590万袋,集体经济达50万元的村(社区)有8个,1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有11个。柞水木耳作为陕西首个纳入“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的特色产品,在央视8个频道向全球推介;“旅游四联”经验在全省全域旅游扶贫推进现场会上交流,并作为陕西旅游扶贫样板在全国推广;全省贫困地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现场会在柞水召开。
三、抓队伍建设,强化示范带头,提升社会号召力
坚持选优配强脱贫攻坚一线“关键力量”,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人才的智力支撑作用,着力锻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党员群众信得过的抓党建促脱贫骨干队伍。
一是锻造脱贫攻坚“排头兵”。发挥“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推行“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工作法,县委书记每周3天以上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四套班子每人分别包抓1个党建责任区、1个党建示范点和3个脱贫攻坚示范村,实现了贫困村、脱贫攻坚和集体经济示范村抓点全覆盖。坚持贫困村、非贫困村同步选派,从县级及以上部门选派46名科级以上干部和33名后备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坚持每个村选派3-5名驻村队员的原则,择优挑选292名素质过硬、作风扎实的干部担任驻村工作队员,对11个村的16个帮扶单位进行了优化调整;每村确定镇办包村领导和1-2名包村干部长期驻村,与驻村队员同管理、同考核、同奖惩,将494名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优秀干部资源汇聚脱贫一线,实现了最优化配备。6月份,我县驻村帮扶工作经验《尽锐出战攻坚拔寨》,在全省驻村帮扶工作现场会上交流。
二是打造脱贫攻坚“先锋队”。突出“六优先”,将受到脱贫表彰的、四支队伍推荐的、大多数贫困户认可的人选进村两委班子,择优留任村支书50名,回引致富带头人等19名,机关选派6名,从大学生村官中选配1名,村级干部年龄结构明显优化、带富能力大幅提升。探索建立党员中心户制度,实行党员分类管理,让党员认领扶贫岗位、承诺脱贫事项、献计脱贫事业,让组织关爱老贫党员。采取“党员+结对帮扶”的方式,全县36名县级干部、588名科级干部和2578名一般干部,分别按照3户、2户、1户的任务结对帮扶,实现了对所有贫困户帮扶全覆盖;采取“党员+承诺践诺”的方式,针对包扶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党员干部履行产业发展、民事代办、志愿服务等承诺7162条,落实帮困物资800余万元,安置贫困劳动力633人;采取“党员+产业发展”的方式,党员致富带头人主动领办木耳基地830亩、带头发展农家乐250个、发展中药材种植9000亩,提供扶贫就业岗位近1200个,带动1575户贫困家庭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三是输送脱贫攻坚“智囊团”。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对脱贫攻坚的支撑作用,持续推进“六个一”人才发展工程,通过送名师经验、送名医坐诊、送致富技能、送法治政策,让专业人才到脱贫攻坚一线贡献力量。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新建3个省级产品研发中心和2个省级农业专家大院,培养本地突出贡献拔尖人才6人,创业团队377人,派驻科技特派员12批342人,研发新品种18个,推广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53项,破解制约产业发展技术难题;组建6支148人组成的党员技能人才服务团,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活动38场次,带动贫困户517户1652人本村务工,每人月固定收入800元;整合县人社、农业、旅游等部门培训资源,组建51个技术服务小分队进驻51个贫困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166期,推介贫困劳动力就业296人,有组织对外输出贫困劳动力1300余人。
四、抓制度机制,强化工作落实,提升干部执行力
柞水坚持把机制建设贯穿抓党建促脱贫全过程,强力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生根、开花结果。
一是厉行三项机制。将脱贫攻坚绩效纳入干部“三项机制”积分管理信息库,对积极作为、业绩突出的干部给予重用,2016年来在脱贫攻坚一线提拔干部86名,其中第一书记28名,每年“七一”表彰奖励了抓党建促脱贫先进党委党组、优秀第一书记、优秀驻(包)村干部。旗帜鲜明地为敢闯敢干、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容错纠错7人,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对政治上不守规矩、工作上不作为不担当、作风上不务实的党员干部,坚决依照规定进行组织处理,近年来共调整“下”的干部11名,停职检查4名,处罚未完成市考指标干部27名,推动形成能者上、干者容、庸者下的选人用人导向。
二是常态暗访督查。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随机抽查;县委常委利用驻村帮扶日等,对各自所包联镇办进行突击暗访督查、交叉检查;联合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县纪委、组织部,组建4个巡回督查组,实行直查直处工作机制,现场发现问题、现场交办整改。成立了全县驻村工作领导小组,抽调10名业务骨干组建专门办公室,出台了《选派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十条纪律》等,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巡回督导,对在省、市、县督查中1次不在岗的通报批评,2次不在岗的诫勉谈话,3次不在岗的召回调整。镇办党委认真履行日常管理职责,实行周督查、月通报制度,每周抽查一次在岗情况,每月通报、点评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先后开展督查11批次,现场签发督查交办单327件,交办问题386个,已整改367个。
三是严格考核问责。将抓党建促脱贫纳入各级各部门党建工作考核,作为各级党组织书记年终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逐级制定抓党建促脱贫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确保真抓实促、见到实效。调整脱贫攻坚考核指标设置,加大考核权重,将考核分值由100分增加到200分,建立“半年点评、年终考核”机制,突出定准定实、考准考实、用准用实,近两年有13个单位被取消年度评优资格。制定了《县管科级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将镇办党政正职脱贫分值调整为50%,激励干部在脱贫攻坚中担当作为。出台了《县脱贫攻坚期间村级干部绩效补贴考核发放暂行办法》和《驻村工作队员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将80%的村级干部补贴、驻村工作经费和生活补贴与脱贫攻坚绩效挂钩,一季度一考核一兑现。用好约谈、通报、问责“三张牌”,先后召回调整“第一书记”5人,对工作不力的11家单位予以通报批评、提醒谈话,取消了7名帮扶干部年度评优资格,倒逼党员干部担当作为。
通过“四抓四强四提升”党建领航,凝聚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想共识,形成了主动担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汇聚了攻坚拔寨、冲锋陷阵的强大合力,有力推动了脱贫产业发展、贫困群众稳定就业,有效促进了教育、健康、易地搬迁等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目前,全县已有14个村实现摘帽、5793户22045人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2.47%。2017年度,我县脱贫攻坚工作考核连续排名全市第一、全省前列,被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表彰为“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