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就业扶贫工作全覆盖,加快贫困群众脱贫步伐,柞水县以贫困户就业脱贫增收为重点,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脱贫”的宗旨,积极搭建就业创业劳务信息平台,深入开展“六个一批”就业扶贫行动,努力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贫困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两个全覆盖”,真正达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
建立一个平台
柞水县不断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依托县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完善县镇村三级就业创业劳务信息平台。不断完善县级劳务信息平台服务功能,广泛搜集整理对口地合作单位、宁商劳务协作、省内外劳动密集型企业、小微企业等用工信息和培训信息,建立上下联动、跨区域、常态化的岗位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督促镇村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充分发挥镇办劳务信息平台主体服务作用,坚持服务下沉,安排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采用网络电视、微信公众号、宣传彩页等渠道,将用工信息、培训信息发布到千家万户,主动为县、村两级劳务信息平台搭建桥梁,确保信息上下畅通,发布及时,并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劳动维权、申报补贴、组织招聘等多项服务;建立健全村级劳务信息平台,在行政村建立村级招工点,积极动员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参加招聘活动,定期发布招聘信息,在精准掌握本村贫困劳动力劳动技能、文化水平、就业意愿的情况下,按照“因人施策”的原则为贫困劳动力推荐岗位,提高就业成功率。
实施“六个一批”
一是实施就业创业服务帮助一批。以全县12340名贫困劳动力为基础,对贫困劳动力数量、就业意向、就业状况及培训愿望等信息及时更新,全面实现“一库五册”就业台账动态管理,实时掌握贫困劳动力动向;利用“精神文化脱贫巡讲”等活动,积极向群众详细讲解就业扶贫政策补贴程序、补贴标准、补贴依据,让贫困劳动力用好、用活、用足就业扶贫政策;在人口密集区域开展形式多样的招聘活动,为贫困劳动力和用人单位搭建就业服务平台,通过三级劳务信息平台信息发布,统计群众对就业扶贫政策、用工岗位信息的知晓率及招聘活动的参与率。
二是就近就地开发岗位吸纳一批。通过创建就业扶贫基地、建设社区工厂、发展主导产业和鼓励本地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等方式,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因地制宜扶持就业扶贫基地和社区工厂建设,确保全县就业扶贫基地开发就业岗位1200余个,吸纳贫困劳动力1000余人,各镇办至少建设一个社区工厂,安置贫困劳动力500余人。充分发挥种养殖合作社、中药材基地、地栽木耳、农村电商等村级涉农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性作用,引导贫困劳动力在农副产品加工、种养殖、特色农业等配套产业及运输、商贸、餐饮、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就业,确保全县村集体经济组织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3200余人。加大政企用工协作,统筹在县域国企、大型民营企业开发门卫、保洁、仓管、物流配送等用工岗位,确保带动企业周边500余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三是深化劳务协作对外输出一批。不断完善劳务输出对接机制,加强与江苏、西安、新疆、长三角、珠三角等对口地区劳务合作关系,推进宁商劳务协作进度,建立贫困劳动力培训供应基地和就业援助基地,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借助高淳、柞水两地优质培训资源,加大劳务输出“订单式”培训力度,搭建各类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引导更多贫困劳动力在高淳区实现务工就业。积极对接省第九合力团中铁一局劳务输出合作项目,签订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劳务派遣和架子队两种方式建立长期劳务输出合作关系,确保劳务协作对外输出贫困劳动力1300余人。
四是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柞水县统一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进行兜底安置。一方面,县级包扶单位在包扶村统筹开发公路养护、环保治理、护林员等公益专岗;另一方面县人社局增加特设人社公益性岗位数量,用于就业扶贫政策宣传、档案管理、信息采集、表格录入等工作。全县公益性岗位出现空缺时,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就业,全县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600多人。
五是扶持自主创业带动一批。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和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不断加大创业政策、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力度,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结合柞水县传统文化、自然生态、产业基础等情况,鼓励贫困劳动力开办农家乐、养殖场、土特产品加工等项目,通过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培训、一次性创业补贴等优惠政策,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确保全县扶持贫困劳动力创业不少于40人。
六是统筹培训推荐就业一批。整合县人社、扶贫、农业、林业、旅游、教育等部门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县扶贫培训基地作用,统筹开展全县贫困劳动力培训工作。将县扶贫培训学校西安米多多“家政服务”、陕西远元集团“足部修护师”两大品牌培训作为后期培训工作的重点,大力实行三包“两免一补”100%安置就业的“订单式”培训,使“培训+定向就业”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确保通过统筹培训推介贫困劳动力就业3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