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未进入沙岭村养牛基地,一阵清淡的酒味拉近了春节的距离,第一书记老汤乐呵呵地说:“这是我们村酒糟养牛法,将废弃酒糟与秸秆饲料掺和一起香喷喷,牛吃馒馒儿香呀!”
养牛产业属于沙岭村短、中、长期产业脱贫中的长期脱贫项目,通过 “协会+基地+贫困户”模式,靶向施策,重点解决无技术、年龄偏大贫困户的就业问题,目前贫困户50人在牛场从事喂牛、清洁、搬运等工作,月收入均在1500元以上。在县财政局的帮扶下,村集体投资150万元,新建38亩养牛基地,计划养牛200头,品种涉有西门塔尔牛、日本和牛等四个品种。在建牛场初期,沙岭村包扶单位县财政局就引导村群众打破传统养牛观念,大胆走绿色环保、循环利用、节约成本的路子,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在第一批牛入栏不到三天就给基地当头两棒,一头牛光吃秸秆一天就得30多公斤,哪来海量的饲料?一头牛光一天就得排25公斤的粪便,臭气熏天怎么处理?面对棘手的问题,县财政局和沙岭村经过多次调研,发现现在农村大量的麦秸、玉米秸、豆秸等农作物常被当作废物烧掉、扔掉,污染环境,影响卫生和交通,把它收购来,通过处理,变成喂牛的好饲料,降低了饲料成本。加之柞水历来有酿包谷酒的习惯,酒糟过去被百姓当作废物,到处堆积,滋生虫蝇,污染环境,通过多方取经,借鉴了异地“酒糟养牛法”,现在拿酒糟来喂牛,牛不仅很爱吃,还很少生病,长得壮而快,肉质鲜嫩,“酒糟养牛法”使沙岭村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益运转。
每天产生臭烘烘且数量惊人的牛粪怎么处理,在探索中集思广益,有人提出“牛粪换秸秆”的想法,这个想法正对当地群众的心思,于是就与村民协议用三亩地的秸秆换一车牛粪,既又降低了饲料成本又解决了当地农家肥不足掏钱买肥料的问题,以秸秆换牛粪的发展方式是乐不可支,牛粪就这样又就成了“香饽饽”。
目前县财政局和沙岭村还在对牛粪做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利用沙岭村丰富的植被资源,计划在林间搭棚种食用菌,既增加了土地的温度、湿度和肥力,又促进了树木的生长,通过反复实验和市场打探,初步找到牛粪利用的三条路子,让牛粪出蘑菇、出沼气、出粮食,沙岭村养牛循环经济模式为其他脱贫产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