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脱贫攻坚工作最紧火的一年,我们司法局包扶的是全县21个摘帽村中的瓦房口镇街垣村。我所包扶的是四组樊德记、五组纪昌余和樊德英三户贫困户,初入户结对帮扶的时候,我被五组的自然恶劣条件所震撼,一条小河蜿蜒曲折顺沟而下,通组公路崎岖不平,勉强只能容一辆车通过,道路两边杂草遍地,有几处紧要关口险象环生,开车经过时人心惊胆战。
20余户人家零星散落在沟两边的平坦地带,清一色的石板房,猪圈和厕所随意用石头垒砌和木棍遮挡,墙壁黑黢黢的,偶遇刮风时外面黄沙滚滚,屋内尘土飞扬。院落里凌乱不堪,泥泞遍地,没有进行水泥硬化。室内的陈设参差不齐,杂乱无章,象征文明进步的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家电产品几乎没有。家里面灰尘满面,贫困户穿的衣服邋遢不堪,吃穿住行条件极差。
面对生活在如此环境下的包扶户,我一时无语。心想唯有借助党的扶贫工作政策,在包扶户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因地制宜的帮助他们发展种养殖,力所能及的解决他们具体生活困难,打赢这场脱贫工作攻坚战,只有这样才能问心无愧,唯有这样才能不忘初心。每次入户时我都耐心细致地向他们宣传党的扶贫政策,讲解党的惠民政策给他们带来的诸多好处,并帮助他们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无奈纪昌余老两口年近七十,且身患高血压,脑梗等多种疾病,搞大规模种养殖显然力不从心,只能从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传统农活、家庭饲养、季节性经济林科管和野生药材采摘等。在全镇石板房统一改造中,纪昌余的石板房改造已经全面竣工,挂靠大河产业合作社的3800余元分红已经收入囊中,再加上其它政策性补贴及经营性收入,纪昌余的家庭年收入可达到1万余元,脱贫绝对不成问题。最让我内心忐忑不安的是樊德英,此人跟随大儿子住居,大儿子到关中入赘以后,家里只剩下樊德英一人。其小儿子家庭五口人,大女儿在外上大学,儿媳妇在镇政府附近租房经管两个小的上学,小儿子在外面打工,且两人身体都不太好,家庭经济负担较重。樊德英已年届七十,患有高血压、半身不遂等多种疾病,常常一人在家,吃住行都非常困难。在我第四次入户时,偶遇樊德英半身不遂疾病发作,坐在街沿上动弹不得,见状后我没有犹豫的将其背到床上,服侍其躺下,端水喂药,拿来便桶,为其刷锅洗碗做饭,同时用手机将其生病的情况通知远嫁西川的女儿和入赘他乡的大儿子,以及经管两个娃上学的小儿媳妇。看着樊德英孤独一人在家,邋遢不堪,蓬头垢面,饥一顿饱一顿,拖着残躯跛进跛出的身影时,我不禁想起了病入膏肓已经过世的岳母,心里有些惆怅凄凉。以后每月入户时,我都帮助其干些提水劈柴和做饭的家务活,唯有这样,心里才会踏实,良心才会得到安慰。樊德英落实了二级低保,加上高龄和残疾人补助,年收入可达到近4000余元,虽然吃穿住不愁,但缺乏的是亲情和家庭温暖,我每次入户与之交谈时,其语言当中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以及对我上次及时施以援手的感激。我时常遐想,倘若假以时日樊德英突然有什么不测的话,又会有谁及时出现在她的身旁,又会有谁对她及时施以援手,帮助她渡过难关,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未卜可知的,唯有听从命运的安排。
四组樊德记一家六口人,其老两口每月不但有大约170元的高龄补助,而且其儿子樊成喜今年在咸阳砖厂打工收入约2万余元,其捆绑挂靠大河产业合作社的5400余元分红已经到账,儿媳被街垣社区聘用为社区清洁工,月收入近1200余元,全家人年收入可达3万余元,实现如期脱贫应该不成问题。
在近一年的扶贫工作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包扶户的质朴勤劳,宽容忍耐,对党的惠民政策的理解和满足。在与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不忘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做到真心付出,真情帮助,真心对待。在入户时,要采取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不能蜻蜓点水,怕脏怕苦怕累,放不下身段和架子,只是为了完成包扶任务而工作,一点都舍不得真情付出。在实际包扶工作中,我把他们当做自己的穷亲戚对待,经常嘘寒问暖,并慷慨大方的自掏腰包为他们三户每家购买了最好的五十斤大米和二桶菜籽油,价值近900元。这虽然只是杯水车薪,但我践行了“与人为善于己为善”的做人基本原则,接了地气,暖了民心,积了善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相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国家的脱贫人口象总书记郑重对全世界承诺的那样会如期脱贫。而我个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经受住了意志的考验,良心的叩问,道德的磨练,贫困工作的认识,思想境界的提升。不管路以后有多长,职位是否会发生变动,我都会心存善念,扶困济贫,孝敬父母,不忘初心,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