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柞水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紧紧围绕2016年21个村、4101户8900人稳定脱贫摘帽目标,聚焦“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按照 “村、户、人”三位一体脱贫理念,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帮扶上求实效,预计可实现4400余户12900余人稳定脱贫。
(一)强化“五个一批”,做到精准施策。全面落实“五个一批”政策,将全县6820户贫困户分别集中在县城、重点集镇、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周边安置。目前2016年计划搬迁3718户任务已有2073户房屋主体已完工,2017年安置房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通过“园区建设列菜单、贫困群众选菜单、干部帮扶下菜单、市场主体做菜单”,将贫困户吸附到产业园区、捆绑到产业链上,3500户贫困户通过点菜入园生产就业。累计发放新一轮退耕还林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791.5万元,从贫困户中就地就近聘用护林员1018人、农村公路保洁员747名、景区保洁员100名,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严格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对贫困户子女上学全程帮扶,有效杜绝了贫困代际相传,惠及群众13345人。全面落实兜底保障政策,5042户8999人实现应保尽保。
(二)强化模式创新,确保脱贫实效。创新了“菜单式扶贫、台账式管理”的产业模式,推行按村情户情定脱贫产业、按贫困户人口和脱贫标准定产业规模、按产业大小和类型定扶持措施、按扶持措施定帮扶责任人、按帮扶效果定干部考核格次,目前已有1.1万贫困户下单“点菜”9600余份,发展短平快产业项目1.2万个。创新了“连片推进、带动全县”的主战场示范带动模式,把西川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作为全县脱贫攻坚主战场,引进入园企业18家,带动1260户4280人脱贫。创新“产业园区+产业孵化基地+贫困户”入园挣“五金”模式,将贫困户脱贫与园区发展捆绑、挂钩,让贫困户流转土地挣“租金”、资产入股挣“利金”、入园就业挣“薪金”、承包经营挣“赢金”、领养产业挣“现金”,带动贫困户多渠道脱贫致富。创新了“三保”金融扶贫模式,采取政府统一向金融部门担保、向贫困户承诺保证其不承担任何风险和费用、保证贫困户有稳定分红收益的“三保”政策,有效解决了贫困户产业发展贷款难题。
(三)强化产业带动,促进群众增收。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在深化“三带一创”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实施“三变、三化”,把农民手中的土地、山林资源流转变成资本,把政府投入的涉农扶持资金变成股金,把农民变成股民,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产业大户+基地+贫困户”等捆绑模式以及“贫困户+贫困户”互惠联营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资金资本化、扶贫精准化,带动贫困户增收。全县累计投入产业扶持资金3.9亿元,组建合作社、产业协会等涉农经济组织265个,落实产业项目385个,带动贫困户8314户22061人。
(四)强化金融扶持,破解资金难题。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 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要求,县本级财政专项资金已投入2700万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8.6%,年增幅达35%。同时,围绕脱贫攻坚项目建设,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县财政设立金融扶贫担保储备金3000万元、风险补偿金500万元、农业保险补贴资金1000万元、产业奖补资金1000万元,争取国开行首期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2亿元。目前,已组织银行为1000多贫困户发放“农户贷”、“产业贷”资金 1亿余元,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短缺的难题。同时,为今年21个摘帽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