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级书记”抓扶贫座谈会上的发言
——商州区三岔河镇七星村党支部书记 赵亚峰
七星村位于秦岭南麓腹地、三岔河镇下游,距市区30公里、离312国道2公里。全村现有耕地1061亩,人均0.77亩。辖7个村民小组,434户1466人。其中,贫困户168户549人,2016年计划脱贫154户520人。近年来,在市区各级各部门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们按照“党组织引领、合作社服务、党员示范带动、产业发展支撑”的思路,狠抓光伏发电、樱桃核桃科管、劳务输出、养殖和中药材种植五大主导产业,大力实施水、电、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兜底保障缺失劳动能力贫困人群,脱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宣传教育,强化信心脱贫。群众要脱贫,就必须坚决破除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提振“精气神”。一是强化宣传教育,激发脱贫动力。村党支部向镇党委作出庄严承诺,带领支部一班人带头干、领着干、帮着干,切实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教育引导,通过通俗易懂、耳熟能详的扶贫宣传教育和面对面谈心,不断激活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真正让贫困群众心热起来、劲鼓起来、手动起来,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二是搭建学习平台,提升脱贫能力。利用广播、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QQ群、“微讲堂”等媒介,定期播放、宣传党建知识和致富技能,特别是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和市区农业技术专家专题培训樱桃科管、香菇种植和养殖等技术,进一步提升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水平。三是学习先进典型,增强信心决心。我们组织村上党员代表、致富能人赴市内洛南、丹凤、商南、山阳等县和贵州六盘水考察学习脱贫攻坚工作先进经验,对照先进,寻找差距,提升动力。利用“九九”重阳节,开展“情系七星、尊老敬老”系列主题活动,开展文艺下乡、敬老慰问、免费义诊、科普宣传等活动,通过“身边人谈身边事”,充分展现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村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增强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今年以来,先后开展农业科技宣传培训4场次,向农户发放科学种植、健康保健等书籍600余套。
二、抓党建引领,促示范带动。脱贫攻坚,支部当先。为了坚决打赢全村脱贫攻坚战,我们以全市开展的“抓党建、转作风、促脱贫”专项整治为契机,创新载体抓党建、健全机制转作风、真抓实干促脱贫,为实现全村如期摘帽奠定坚实基础。一是推行清单管理。按照“融入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思路,采取“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围绕兴产业增收入,以樱桃核桃科管、养殖、光伏发电、中药材种植和劳务输出五大产业为依托,根据党员情况,通过能人党员建合作社、合作社联大户、大户带农户的形式,明确责任党员15名,联系5大产业,引导党员带头学用科技、参加合作社、联系大户、做好服务,为群众发展生产提供优质服务,齐心协力构建共同富裕的生产格局。二是党组织示范引领。我们将村党支部、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党员干部组成临时党支部,按照“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相同、行业相近”的原则,根据产业布局情况,建立“劳务输出、养殖、樱桃核桃科管、中药材种植和光伏产业”五个党小组,实现了各个产业链上党组织全覆盖,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三是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把贫困户家庭作为帮扶对象,开展党员“党员承诺亮牌,为民服务争星”活动,组织村干部、包扶干部、党员示范户、产业大户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切实做到每个贫困户家庭至少有一名党员结对帮扶,每个贫困户至少两名市区干部帮扶,制定发展项目和脱贫措施,积极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四是加强党员管理。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定期组织党员集中活动,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发展成党员,带头发展产业,引领群众共同脱贫致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利用流动党员返乡探亲之机,通过微信、QQ群、上门探望、“党员活动日”、关爱留守老人和给外出务工党员发回执函等形式,进行谈心谈话,教育流动党员带动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发挥。
三、抓产业发展,强化支撑脱贫。我们根据贫困户类别和差异化诉求,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引导群众多渠道、多元化脱贫致富。一是明晰主导产业。依托有关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和本地资源优势,明晰了以“光伏发电、樱桃核桃科管、劳务输出、养殖和中药材种植”为全村脱贫攻坚的五大主导产业,坚持党组织引领、合作社服务、党员示范带动,引导帮扶贫困户每户发展1-2个脱贫产业,使贫困户户户都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强化合作社带动。采取“龙头企业+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劳务协会+农户”等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以田野现代农业园区为龙头,与76户有养殖意愿和能力的贫困户结成对子,发展土鸡散养;以智福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带动贫困户种植中药材等经济作物400余亩;以光伏发电项目为平台,建设300KW分布式光伏电站,带动100户贫困户年均收入2500元左右;以商洛商会和商州驻西安办事处劳务工作站为窗口,成立了劳务输出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提供技能培训,签订劳务协议,实施订单式劳务输出90人。三是实行因户施策。对居住在偏远、自然条件差、生活交通十分不便的群众,积极实施易地搬迁,危旧房改造和综合整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140户;对因学返贫的群众,积极利用教育、扶贫、民政等部门助学资源,实施教育脱贫3户13人;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优先安排到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就业1户3人;对因病返贫、缺乏劳动力的群众和低保户、五保户,用差异化社保政策实施兜底脱贫65户127人。
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先进地区经验,扎实落实上级安排部署,层层分解任务把“扶贫责任”担起来,推进产业扶贫把“增收支柱”筑起来,突出工作重点把“脱贫对象”扶起来,确保圆满完成年度脱贫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