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酷暑,山沟里吹来了香猪致富风。我们在凤凰镇大寺沟村的山岔里见到了一身“猪倌”打扮的冯兴隆夫妇,二人正忙碌着喂养猪栏里的新到香猪崽。据冯兴隆介绍这个香猪养殖场是今年4月份建起来的,现在已经正式挂牌注册为“怡前巴马香猪合作社”。
冯兴隆夫妇常年在外打工,随着脱贫攻坚政策的全面覆盖,二人决定回家乡发展,加之他们偶见香猪产品在市场热销,决定回家乡发展香猪养殖。有“南袁北纪”之称的清代诗人袁枚早在《随园食单》里详细记述了香猪的养殖与烹调,香猪产品已经成为近年来市场上广受欢迎的产品。香猪养殖前景广阔,据悉参与怡前香猪合作社的养殖户已有34户,在冯兴隆夫妇的带领下,香猪出栏后将统一销售,保证贫困户创利丰收。“猪倌”夫妇因地制宜,将当地常年外出务工村民的林地租赁,扩大养殖种类,同时养殖山羊20头、散养土鸡50只。冯兴隆夫妇说:“养殖场前期投资了70万,我们已经申请了精准扶贫产业贷款30万元,后期相应的产业补贴将会发放,这些对扩大养殖场,带动其他养殖户都非常好”。按照现行脱贫标准,参与香猪养殖的困难家庭只需一年时间就可以脱贫,随着陆续到位的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将向特色养殖户倾斜,贫困户将真正走出一条适合的产业扶贫新路,带动更多相亲增收致富。
眼里充满希望与自信的冯兴隆介绍:“养殖场就香猪一项的利润就很可观,除去养殖成本,20头母猪每年可出栏320头,如果作为烤乳猪出售最少200元每头,这样可获取利润6万多元,若育肥猪每头至少600元,这样可获取利润20万元左右。”据了解,恰前合作社农户每户养殖香猪5头以上,最少可出栏崽猪80头,养殖户每年收入保证在5万元以上。冯兴隆正是依照我县产业发展捆绑模式中的“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带动附近34户贫困户通过产业致富。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目前,依托特色养殖种植大户带动和产业合作,不少返乡农民工参与到养殖业中来,一步步行进在小康路上。